《生如芥子 心藏须弥》高二文(4)班 郭芷玥 一等奖
- 发布时间:
- 2022-05-24 16:00:56
- 阅读量:
-
- 分享:
高二文(4)班 郭芷玥
一片叶子落下,但它并不伤感——只因已承受过夏阳秋霜,见证过朝霞暮云,便是有意义的。一滴水泯灭于大海,无人知其来路——它曾流经的土地却已永远刻下其雕琢的痕迹。
几年前的时光如门前的一湾小溪,明快而天真地向前奔跑。孩子随之无忧地生长,本领初显,开启出航试炼。越过2020的山口,恍惚间已进入暗礁险滩,激流飞湍,洸洋自恣。学业与青春的烦恼酿成少年的心事,一次次风暴接踵而至,使少年从未如此强烈地体会到被裹挟于时代洪流中的感觉,世界慢慢露出了它的残忍与莫测。犹记春节里每个孤独而惊惶的寒夜,疫情已侵入到生活的每个角落;犹记暴雨下的河南,倾江倒海,四方流涕;犹记3月21日从昆明出发的航班,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等不到所爱的人……有网友曾评:“2020以来,是一个信仰崩塌的时代。”一次又一次认清人类的渺小与生命的无常后,失望、颓丧、迷茫的情绪悄悄滋长弥漫,海海人潮终而迸发出一句叩问:“生命的价值几何?生命到底由谁掌控?”
在这个不幸的年代,此句叩问必将久久回响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时代,也将徘徊于每一个平凡人的心中。世间变幻无常,唯有时间不紧不慢,静静流淌。然而回溯时光,我们又是否真的可被称为“特殊而不幸的年代”?自那黄河水哺育的华夏族诞生以来,屈原曾立于汨罗而天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孔子曾抚琴沂河而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王羲之曾会于兰亭曲水而嗟:“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张若虚曾望春江潮水而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苏轼曾月夜泛舟而感:“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可见,古往今来,对生命与时间的叩问从来便是时代永恒的命题。他们所处的背景——或战乱动荡,或命途坎坷,或世风日下,却在一次又一次的追问中寻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终汇成中华民族之智慧,人类思想之精粹。无数先贤向我们证明了生命的韧性与厚度,以此载今日之事,以此容今时之物。
即使疫情束缚了青春的脚步,我们也可以用眼、用心追逐诗和远方;即使时间的消逝无法阻挡,我们也可以把摸得到的当下攥在手中;即使命运的插曲无可预料,与其晦暗度日,不如不啻微芒,造炬成阳;即使生命的难题从来便没有答案,也不妨碍我们去追问、去思考、去求索、去探寻生命的边界。
生如芥子有须弥,心似微尘藏大千。不论世事变幻,我们仍可以对未来的时光寄予美好的期许,对自己的生命作出勇敢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