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觉味平淡,向死而生》高二理(4)班 易楠茜 二等奖

发布时间:
2022-05-24 16:38:34
阅读量:
分享:

  高二理四班 易楠茜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面对人生无常,我们时常感慨生命的短暂脆弱;“冰销泉脉动,雪尽草芽生。”可再坎坷的境遇里,也总会有不屈的灵魂迸发出璀璨的生命华光。我们虽然无力抵挡光阴的稍纵即逝,但我们能够把握当下,在平淡的日出日落间寻到属于自己的清欢之味;我们虽然无法掌控命运的起伏多舛,但我们可以通过挖掘生命的内在活力,踏上更有意义、更有尊严的人生旅途。

  生活是平淡的,生命中也时常充斥着种种懊恼与沮丧,惟有以平常之心面对不测,不为焦虑内耗,不被恐惧困扰,踏实走好当下的每一步,方能充实地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天。雨果说:“人生下来不是为了拖着锁链,而是为了展开双翼。”若总是怀着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而终日惴惴惶惑,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这样的人生必然黯淡无色;面对不可测的未知,作家林清玄则倡导一种“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的生活哲学处之。当拥有了这种超我的心境,我们便能不泥于世俗的浮华,不惑于一时的困顿,静心思考,无畏于尝试自己认为值得的事,活出饱满而有力的人生。

      拥有清静之心,我们便能坦然面对生活中的风雨,在冰天雪地中培出一万朵怒放的蔷薇。诗词的女儿叶嘉莹曾在经历父亲生死未卜的同时,又遭遇相依为伴的母亲撒手人世的苦难,然而她没有像常人一样一蹶不振,而是从文学中汲取着修篱种菊的力量,将苦难谱写成一首首诗,终于在求索之中寻到了人生真味。如何与人生相处?叶嘉莹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何妨在痛苦中捡拾乐趣?“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诚哉斯言!

  二零二零年以来我们见证了太多的不幸,生存与死亡这个以前不曾考虑过的宏大命题如今却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引发所有人的思考。关于死亡,史铁生如此写道:“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面对死亡这种必然,我们又应以何种方式度过这短暂而有限的生命呢?“向死而生”便是对这个永恒之问的一种回答。哲学家海德格尔将人定义为“向着终结的存在”,即人存活于世本身就是一种“有死”的状态,是逐步走向死亡的过程,因此,死的概念贯穿了人的一生。“向死而生”不仅意味着这种对生与死辩证关系的思考,也带来了一种理性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畏惧死亡的本能之上,我们可以清醒地认识到,不可避免的死亡无时无刻在步步迫近的事实,这样“置死地而后生”的紧迫感便如钟声一般唤醒那些仍陷于昏聩中的精神世界。如此一来,在死亡带来的焦虑之中,在对心灵的深刻自省之中,自我真正的追求便会如云开见月明一般自然出现。

  换句话说,思考死亡是读懂人生这本大书的必经之路。如同史铁生在《命若琴弦》中所写道:“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而拉紧琴弦的,正是死亡早已为我们设定好的倒计时。时不我待,所以生之渴望才愈发强烈,“向死而生”便由此成为一种回归本心的坚韧姿态。“你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把握它的宽度。”“向死而生”的哲学思考,其意义正是在于让我们在有限的时间中发现平淡的生命中最重要、最美好的事物,让我们不至于在纷扰之中忽略这些真正值得追求的东西,而在死神面前因过往的迷失和遗憾而喟叹。

  在浩浩汤汤的历史洪流中,我们确如“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然而面对有限的人生长度,个体的选择却蕴藉着无穷的潜能。正如周国平所说:“痛苦和欢乐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是生命力的乏弱,既无欢乐,也无痛苦。”因而,让我们携平和之心走上人生旅途罢,“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