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当代青年的出路》高二文一刘尚昆 二等奖

发布时间:
2022-05-24 16:38:36
阅读量:
分享:

  高二文一 刘尚昆

  

  【摘要】在讨论存在的基础上,看现下躺平的意义,探究人的一生究竟该怎么过

  【关键词】 存在 自由意志 躺平 生命的意义

  

  1、存在——现今存在的构成

  “此在是这样一种存在者:它在其存在中有所领会地对这一存在有所作为。这一点提出了形式上的生存概念。”简而言之,就是此在,认识并认可这一世界,并存在于这一世界,通过对不同物的把捉——我思故我在——来确认自身的存在。

  以上逻辑有着根本的谬误,即存在先于本质——尽管扣给它扣上了唯心主义帽子,但也不能草率的认为其错误,就矢口否认——世界应于此在之前,才能被此在认识。这一点在逻辑上有着无可争议的正确性,但不妨“用锤子从事哲学”。“照着盛行的机械主义蠢劲,把原因和作用不无错舛地归为具体事务。”即我们用假设世界(此在)先存在而推导出的命题,来证明世界是存在的——也许是对的,但也许是错的呢?所以,“人们应该把原因和作用当作纯粹的概念来利用,这就是说,当成为了标识和告知而不是为了解释而作的合乎习惯的虚构。”讨论唯物唯心的问题 ——扣帽子的事就太多余了。

  那么就先假设,存在者存在。存在要先确认世界的存在,在太一之中无一物而有一物,所以该假定下世界也必然预先存在。那么存在一定要依靠某种方式——信仰和实践,辩证统一的一对——作用于世界

  生来必定要有所依凭——人不可能悬置于空中,信仰就似大地,得以让人落足于世界。万物都有所恃,无论浩浩乎几千里的大鹏,无论渺渺乎一微尘的蚍蜉,总要依凭于世才能存在于世。海德格尔说过:人是向着未来筹划自身的本己的此在。即人总是以某种标准,向着未来,不断地规划自己的道路,现身于世的存在。哲学中世界观(本体论)的指导作用仿佛也在暗示,正如北斗指向北方一样,它也指向一个不争的事实——人总需要信仰。那么,信仰就可以看做世界观,价值观,亦或是一种无形的,牵引着人的一种“命运”。不如说正是我的存在才诞生了信仰,但也是因为有信仰,我才能存在,作为我自己而存在。

  古希腊悲剧中,克洛诺斯篡了乌拉诺斯的位,而宙斯也夺了克洛诺斯的权,如果他们提前知道,那么这些是否还会发生?显然,会的——这是“命运”使然。前文提到,命运可以看做信仰,但这只是一种未开化的信仰——意识到这种“不存在”的东西却无法知道它到底是什么,而世界观即是一种总括超越的理论,它现身在思维中,被思维把捉,被言语诉说。但社会中每个人正如希腊当时的每个城邦——虽然有着同源的思想,却还是拥有截然不同的“命运”。人总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前行,有人信上帝,有人信耶稣,有人信耶和华。正如登山者只知自己的背包多重——我们无法背负同一个十字共路同行。哪怕是在疯狂的年代,信仰也无法相同——正如共起点的运动员必将差异地通过终点,同一片天空降下的雨点先后落地,信仰必将不同。那么,人与人之间必将因为信仰的不同而产生分歧,产生无法跨越的鸿沟而无法真正理解彼此。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萨特说:“选择是个别的,特殊的,是思想上的自主性。”那么我眼中的红也可能是你眼中的绿,现象都如此,思维更是这样。几乎所有纷争都源于这种不可调和的差异性,每一方都有每一方的正义,每一方都是其神的唯一代言人。信仰即是一条条往前延伸到道路,只要不停下来,道路就会延伸,我的道路并非你的道路,我的正道难免变成你的歧路。

  那么一开始的信仰从何而来——通过他者的凝视,即被教授关于这世界的一切。海德格尔曾言人的出生为“被抛”,意志不也是这样——所谓现在理性言之自由意志,即一种无拘无束的思考状态,无非是一种“逻辑上的强奸与反常”,无论何种思考,必然延续一定的思维惯性,想要逃脱意识形态的思考,也只是揪着自己的头发往上提罢了。

  

  2、当代语义下躺平的含义

  躺平是近几年才被发明出来的词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也就是说在疫情之下,国内经济陷入了低迷,大多数人的奋斗和收益不成正比——收获一定有努力,而努力不一定有收获。同时,这种现象的提前产生也是教育普及并向深向高发展的结果,即人们普遍有了更高的追求,但路径之狭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所引起的阶级的相对固化,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观念的意识形态化——宁愿自己维持现状也不被资本家剥削——所引起的向上的思想动力不足,则加剧了这一现象。

  躺平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的工人罢工,二者形式上有所不同,而且程度上看,工人运动更为激烈,但二者本质上都是以一种劳动力商品的“逼仓”来争取利益,但由于时代及各种因素的不同,当代青年不能啥也不干坐吃山空,只能以最低限度的工作维持生活的方式进行,也就是说此处的躺平不是啥也不干,而是少干精干,最好不干的一种态度。网络上热传的“躺平也是要资本”的理论就不攻自破了。但老一辈的人都很蔑视躺平,原因是其二者的时代差异,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下海经商,机会就在眼前,搏一搏,单车变摩托的态度是他们那一辈人的主旋律,可现在状况尤为不同——不仅仅是疫情,高考的困难,毕业即失业的焦虑也在困扰着当代青年,几十万的大学生毕业后去送外卖——不就是人们常提的“搬砖”吗?尽管现在高考改革,取消普职分流的政策正在落实,可人们的观念的改变需要漫长的时间,即躺平会结束在人人都有工作,每份工作都是平等的时候——即我们真正迈入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消除对人的异化的时候。

  

  3、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生命态度

  显然,努力就有回报的大饼已经靠不住了,也就是说,青年得另寻出路。可以说,躺平是互联网下一种宏大的 声音,一种类似于“宗教领袖”发出的“圣经”。它是,但也不是每一个青年的愿望——假如纸质香烟被禁了,烟民们的唯一选择是电子烟,这并非选择,而是否定,以对某物的肯定来否定某物。尽管听上去有点精神上的癔症,可这就是互联网对人的异化。所以,青年们否定的是现在的牛马生活,骡马工作,而非都要去当陶渊明了——其中不少肯定还是想登终南捷径的。

  那么对待生命是否只有在体制内改革这一条路走?诚然不是,加缪曾在其小说《局外人》里构思了一个全然与世界割裂的人,这无疑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即跳脱于体制之外,像一个孩子,由狮子变成的孩子那样生活。在加缪晚期的作品《鼠疫》中讲述了人们齐心协力共克鼠疫的故事,也就是说他在《局外人》之后否定了这种脱离集体的行为方式,而对团结友爱的人性大加赞扬。但从现在的社会意识来看,这种构想显然已经不适用了:人们互相合作的基础要么是利益一致,要么是知己知彼的熟人社会里——即农村等地缘性的聚落,而非现在因产业聚集而形成的城市。“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此并非预设人的本质而陷入唯心的泥潭,而是说人浮现于我们眼前的表现(现象)表现为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有了一条折中的道路——维持最低限度的社会联系的社会活动,即在工作,消费的时候与人打交道,而网购,外卖等行业也受其影响,促其发展。 所以互联网促成的人的单子化也成为一个必须考虑的对象。

  但由上文所说,相互理解是困难的。本文也只是对当下思考提出质疑以及提出几个问题而已,知道和明白是两回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当代青年应该自行探索生命的意义,在不断的跌倒中体味生命究竟是什么。但真正的智慧是极少的,大多数时候顺势而为可能才是最好的。躺平也不过是一个手段,而非目的。

  

  

  

  

  【参考文献】

  (1)《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2014年版

  (2)《善恶的彼岸》 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3)《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三联书店

  (4)《西西弗神话》 上海译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