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光阴的故事》高一(10)班 孙梦琪 三等奖
- 发布时间:
- 2022-05-24 16:39:04
- 阅读量:
-
- 分享:
高一(10)班 孙梦琪
“春天能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
雨后,屋檐上淅淅沥沥滴下水珠,漾起水洼中的圈圈涟漪。轻哼着钟爱许久的歌曲,眺望着远处青山连绵起伏地拥着村寨,袅袅炊烟朦胧了山川。
已忘了多久没有凝望过这般清澈的天空——这是疫情以来第一次回老家,兴奋地计划好了每天的日程,却被突如其来的春雨打破了计划,心情难免烦闷,性子恬静的奶奶却格外精神。
奶奶说,雨天适合做布鞋,浆糊不会因燥热的天而干涸凝结,纳鞋便无需着急。
厨房里,水汽氤氲,闷热得叫人忍不住想逃离,转头却见奶奶静坐灶台边,手里握着一根松枝,有节奏的,一圈一圈缓慢地翻搅着,锅里的浆糊渐渐变得黏稠。
我狂扇着蒲扇,蹲到奶奶身边,没一会儿就呼吸困难,奶奶却依旧慢条斯理,我着急地想接过松枝搅快一点,却被奶奶赶出厨房:“这咋能快,快了就凝不起来。”
终于,在霞光倾泻万山之时,奶奶端着熬好的一锅浆糊,坐到了院子里一堆布料面前。
抹袼褙,剪鞋面,缝鞋面……“以丝线合缝,寓意一丝不苟”“白色为里,黑色为面,黑白相接,寓意阴阳两级。”奶奶一边有条不紊地忙着手上的活计,一边讲着每个步骤里的学问。夹杂着乡音的“絮叨”让浮躁的心缓缓静下来,听得入了迷,出神地望着奶奶手上越捻越长的麻线。
夕阳余晖散尽,万家灯火亮起。我托着下巴,兴冲冲地等待着奶奶下一步动作,奶奶却开始收拾东西,我急忙询问,她却摇头道:“等它慢慢晾干,急不来呢。”
暮春的蝉鸣很快带走了这片刻的宁静,纳鞋这事也被山风吹到记忆的角落。两周后,奶奶忽然从角落里重新搬出了材料,和那双尚未成型的布鞋。
我又来了兴致,吵着要和奶奶学做。“千层底”顾名思义,鞋底格外厚实,我紧盯奶奶娴熟的动作,惊奇地看着没一会儿纳好小半圈的鞋底,跃跃欲试地从奶奶手里拿过满脸自信地将针快速插入,学着奶奶的样子用指甲盖去顶,却见针纹丝不动,手却痛的发麻。屡屡以失败告终,越发心急却只能痛得直甩手,便带着哭腔发脾气:“我不做了!”奶奶反复说着不能急慢慢来,接过布鞋再次给我演示。
模糊的视线中,奶奶不慌不忙地出针、入针,一开始还有些不耐,渐渐地体会出了其中的节奏与技巧,兴致勃勃的接回半成品再次尝试,果然一次成功,我欣喜地趁热打铁。
就这样,光阴在针线的韵律中变得悠长,桌前一坐,再抬头,已是傍晚。残日跃下山头,我揉着酸痛的胳膊站起来,兴奋地把完工的布鞋举高,月光把它镀上一层银边。
回想过去的一整天,就为了这一双简简单单的布鞋消磨许多时间,说起来还真不算惜时,可短短一天的光阴,带给我的却比我苦读一天圣贤书要多。光阴教会我的,我无法言述,但仍相信它会沉淀为我心灵的一片沃土,只待一日,播种发芽,变为繁茂的荫蔽。
人们总是说要“珍惜时光”,于是过的匆匆碌碌浑浑噩噩,只知光阴似箭,于是时刻将自己绑在绷紧的弦上蓄势待发,以为用庸碌塞满所有时间便是惜时。可知,光阴如茶,要慢下来浅尝细酌,要静下来体会茗香。只有携起光阴之手,与其同行,将过去的一分一秒都变为鞋底上细密的针脚,不断加固自己,方能在光阴的沉淀中,学会自爱自洽,变成更好的自己。
月光流转下,山间清风处,浆糊的浓稠中,针脚的细密里,那是我与光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