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工作

第27届全国部分大学附中协作体年会

发布时间:
2018-11-02

聚焦核心素养 优化课堂教学

——记第27届全国部分大学附中协作体年会

 

       2018年10月17日至19日,全国部分大学附中协作体第27届年会在陕西师大附中拉开帷幕。来自福建师大附中、湖南师大附中、辽宁师大附中、南开大学附中、山东师大附中、陕西师大附中、首都师大附中、云南师大附中八所学校的代表齐聚古都西安,就“聚焦核心素养,优化课堂教学”这一主题展开教学研讨活动。

参加本次年会的我校代表队

 

       我校由校长关磊、教科室主任王洁老师带队,王颖凡、许倩、钱红交、刘江四位老师分别参加了语文、数学、化学、地理四个学科的课堂展示及评课反思交流活动。高新校区的刀有和、杨新鹏,呈贡校区的李潇雨、刘耀辉、李文娟和苏翊垚六位老师也参加了本次年会,对相应学科的教学研讨进行了观摩学习。

       核心素养是借鉴新时代国际教育改革成果而提出来的概念,指学生通过学科学习所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虽然核心素养现已被写入课程标准,但是,放眼全国,核心素养还并没有正式“落地生根”。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贯彻核心素养的思想内涵,一堂课如何体现核心素养?这些问题已然成为当下中学一线教师所热议的话题。因此这次年会把“聚焦核心素养,优化课堂教学”定为主题,以“同课异构”的形式,让八所学校、四个学科的三十二名老师呈现三十二堂课来研究探讨这个话题,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

语文学科 

       语文学科围绕《记念刘和珍君》和《三国演义》名著导读两个课题展开。有五位老师选择了《记念刘和珍君》一课,湖南师大附中的刘老师着眼于“立德树人”,带领学生品味刘和珍人物形象、品悟鲁迅精神、思索青年的使命;山东师大的附中的刘老师从品读刘和珍的人物形象入手,带领学生剖析文本,体悟鲁迅的文章和思想深刻性;陕西师大附中的董老师带领学生深切缅怀刘和珍,通过文本解读,揭露惨案真相,继而引导学生思索鲁迅精神;辽宁师大附中的张老师带领学生在“辩词析句”中来揣摩作者情感、提炼文章主旨;南开大学附中的刘老师整合教材资源,指导学生从《记念刘和珍君》《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故都的秋》三篇文章中找出抒情语句,赏析这些句子,体悟作者的情感。有三位老师选择了“《三国演义》名著导读”这一课题进行探讨。福建师大附中的傅老师指导学生从章目入手去进行整本书阅读;首都师大附中的杨老师以活动“三国就在我们身边”导入新课,然后选取《三国演义》中的几个重要片段,带领学生阅读这些片段、品读人物,同时把一些阅读策略传授给学生。

王颖凡老师在倾听学生发言

 

       我校语文组王颖凡老师的《三国演义》导读课选择了《从“三绝”人物塑造看儒家思想对三国演义的影响》作为课题,从杨慎的《临江仙》导入,介绍了《三国演义》特殊的成书过程,明确阅读文学作品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即作品写了什么,是如何写的,为何要这么写,进而引导学生从文化和审美的角度来认识和解读作品。本节课选取了被毛宗岗称为“三绝”的三个人物——诸葛亮,关羽,曹操作为分析对象,例举了史书和文学作品对诸葛亮的形象描写,引导同学们认识历史和文学的不同性质,了解文学作品寄托着人的审美善恶评价这一特点。通过例举全书有关诸葛亮的相关回目,引导学生了解章回体小说的特点,学会从回目中把握阅读信息,了解作者情感态度。教师提供了“关羽义释曹操”“曹操释张辽”两个片段文本,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分析关羽和曹操形象,引导学生了解《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典型化和复杂性手法。在对人物的分析中,围绕“诸葛亮形象为何如此完美”“三国演义对民间的关羽崇拜的影响”“为何把曹操塑造为奸雄”三个问题,引入儒家经典名句,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儒家文化对人物塑造的影响,历史审美情感在文学中的表现,让学生有广泛的思考和讨论空间。整堂课充实饱满,线索清晰,既有对作品人物的分析,对主题的探讨,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也有对阅读文学作品方法的指导。王老师知识储备丰富,侃侃而谈,在解读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文化思想,关照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审美、思维和文化三个层面。

       专家对对八堂精彩纷呈的语文课给予了高度肯定,并结合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建议。专家谈到,语文课应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综合素养提高为目的。在整个语文课堂中,教师首先应该有“文本意识”,首先应明确文体,按照不同文体的性质来研究教法;其次应该有“朗读意识”,“语文本是读的课”,应该用读的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阅读体验,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感;除此之外,还应该有“问题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应该把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发问,动员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找到答案。

 

数学学科

       数学学科共有两个课题可供选择,分别为北师大版选修2-1的“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和北师大版必修Ⅰ的“指数函数、幂函数、对数函数增长的比较”。

       八位老师中,有六位老师选择了“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进行教学,来自首都师大的陈双老师以一个“如何找分界线?”的问题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设置问题层层递进,课堂气氛轻松活跃。来自辽宁师大附中的吴晓亮老师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采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交流,体验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培养了学生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来自湖南师大附中的吴浩老师从学生们感兴趣的篮球比赛引入抛物线的概念,极富操作性的实验让每一个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自然地感受到了定义中动点满足到定点与定直线距离相等的要求。来自南开师大附中的刘妍老师围绕核心素养展开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经历“观察一定义一探究一应用”的数学过程,完成了对抛物线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转变,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直观想象和数学运算等数学核心素养。来自福建师大附中的沈春林老师数学功底深厚,设计新颖,体现了解析几何数形结合的特点以及数形结合的理解思路。东道主陕西师大的马翠老师将信息技术与课堂进行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利用HP数学图形计算器画方程对应的图像,动态演示旋转,并模拟课本画抛物线的数学实验,充分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体验中,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另外,共有两位老师选择了“指数函数、幂函数、对数函数增长的比较”的课题来进行同课异构,来自山东师大附中的吴秀梅老师设计探究实验,从“形”和“数”两个方面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渗透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

亲切的许倩老师

       我校数学组许倩老师以“中国GDP增长的变化图”引入新课,点名学习的主题,在复习指数函数、幂函数、对数函数的增长情况后,运用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先选取学生熟悉的三个简单函数,从数值和图像的角度进行增长情况的比较,再将幂函数的指数变大,类比物理知识,运用图形计算器进行数据和图像的处理,简化运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得心应手,并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思考和探究,每个环节都力求提现核心素养。

       评委对八堂课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八位老师的课堂风格各异,精彩纷呈。在“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一课中,老师们对教材有深入的理解,紧扣抛物线的定义展开教学,将重点放在坐标系的建立和标准方程的获取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和自主交流。在“指数函数、幂函数、对数函数增长的比较”的教学中,评委认为,虽然该课题有较大难度,但是2位老师的处理都非常出彩,紧紧抓住从“数”和“形”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比较,运用信息技术得心应手,并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思考和探究。建议:为了和后续的函数的零点对应,可以向学生强调比较三类函数增长的快慢的问题就是找函数交点的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八位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教态自然、表达准确;学生积极配合,课堂氛围良好,都较好的的达成了教学目标。

 

化学学科

       化学学科选择了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和选修4第三章第三节——盐类的水解两个知识模块展开同课异构。其中,来自南开大学附中的魏露老师、来自湖南师大附中的陈子菊老师和来自辽宁师大附中的蒋舒老师选择了“氧化还原反应”模块开展教学。魏老师“生动展示,深化概念”,陈老师“春风化雨,重在落实”,而蒋老师的课堂则“化平淡为神奇,善归纳富哲理”。其余五位老师均选择“盐类的水解”模块来授课。陕西师大附中的何娇老师从宏观现象入手提出问题,利用实验探究进行微观分析,并用化学符号表达知识,体现了“宏—微—符”三位一体的化学学科核心内容。首都师大附中的陈伯瀚老师以“失败”引出知识掌握与素养培养的“成功”,视野广阔,方法灵活,用高质量、高思维含量的探究问题有效驱动学生的探究学习。来自山东师大附中的宋德洋老师教学设计完整精致,层次分明,富有“素养”特色,彰显了强烈的“证据意识”。而福建师大附中的戴萍老师则关注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应用与联系,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实用价值。八位老师同台授课,互相切磋教学技艺,共同探讨教学方法,一起寻觅教学规律,有效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也为我们带来了一场教学盛宴。

钱红交老师在循循善诱

 

       钱红交老师的课堂以小组讨论,活动探究的方式展开盐类水解的探究。钱老师用明矾净水实验引出问题,以“明矾水溶液中的氢氧化铝是如何生成的?”为切入点,以实验探究为主线,完成“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实验探究过程,通过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探究盐类水解的本质,利用实验测得的数据总结盐类水解的规律,体现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证据推理的核心素养;其次由同学小组合作绘制水解离子在水溶液中水解过程的微观模拟示意图,气氛活跃,讨论热烈,各小组结合水解原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展示分享出自己理解的盐类水解过程;然后,各小组通过类比思维完成盐类水解的符号表征——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最后,自制简易泡沫灭火器的课后活动设计既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强化与巩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整堂课学生积极实验与讨论,主动分享看法和结论,以学生思考与活动、教师引导为主,达成了“自主、合作”的教学目标。教学中钱老师语言干脆利落,教态亲切自然,牢牢吸引着学生。整个课堂教学设计“活动贯穿始终,强化知识能力”,独特而精彩。

       专家认为:钱老师的课堂紧紧围绕着本次年会的主题“聚焦核心素养”来设计和展开。开篇引入得当,很好地体现了初中与高中知识的衔接与发展。问题引导,证据推理,实验探究层层深入的教学设计,有着清晰的“素养”印记,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推理和实践探究能力。导学案设计新颖,在课堂中穿针引线的同时反映了“宏观辩识与微观探析”的“素养”要求。表达清晰,教态自然,循循善诱,使课堂生动活跃,也让同学们学会正确理性地思考与表达。

 

地理学科

       地理学科交流课题为: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及必修三第二章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山东师大附中的于老师以“探访丝绸之路上的名山”为研究主线,思路清晰、案例典型、主题鲜明;陕西师大附中的费老师以美国玉米带为例,带领学生进行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区域认识素养和综合思维能力;湖南师大附中的肖老师以岳麓山地质考察视频为线索,营造了恰当的学习情境,形象直观;南开附中的许老师采用小组学习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为我们展现了一次地理课的知识大“迁移”;福建师大附中的李老师恰当使用示意图、景观图、地形图等各类地图进行教学,为我们展现了地理学“第二语言”的魅力;首都师大的赵老师在课堂上沉着稳练、语言精确。能够在给定的情景下分析地质构造对人类的影响,带领学生理解其实践意义,渗透了人地协调观思想;辽宁师大附中的付老师营造了合适的情镜进行学法指导,能够不断地用语言、手势、图文等方式精心启发引导学生,师生互动较好,教学效果良好。

刘江老师在观察学生讨论

 

       我校地理组刘江刘老师以播放地貌景观视频导入新课,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通过四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理解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通过教具演示褶皱并探讨地形倒置成因,理解“背斜谷、向斜山”是内外力作用的共同结果;通过判读微观地貌景观图及探究地质构造在实践中的运用,巩固加深了学生对褶皱的理解;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课堂总结,利于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探究有条不紊,层层递进,充分体现了探究式教学的魅力,突出了“立德树人”的新课程理念。

       专家认为:本课聚焦核心素养,呈现的是一堂典型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有效的优化了课堂教学。本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将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与教师讲解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探究活动中,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讨论、展示、修正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综合思维素养的提升。刘老师教态自然、语言干练流畅,具有亲和力,学生时时紧跟教师思维节拍,师生互动和谐,为青年教师树立了榜样。

 

       本次活动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各相关教研组群策群力、集思广益进行前期准备。参加交流活动的老师不断磨课、精益求精,他们别具特色的教学成为了本次年会上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受到与会老师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我校代表在年会现场

 

       全国部分大学附中教学协作体由福建师大附中、湖南师大附中、辽宁师大附中、南开大学附中、山东师大附中、陕西师大附中、首都师大附中、云南师大附中八校组成,自1992年起每年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同课异构的交流。27年来,每年4个学科的32位老师轮流登台献艺,先后共有700余名一线教师参加了观摩交流,已成为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协作体。据悉,下一届协作体年会将于2019年10月在山东师大附中进行。我校将于2020年承办第29届年会。

 

供稿:教科室

撰稿:刀有和、杨新鹏、苏翊垚、李文娟、李潇雨

审核:校办 鲍学良

推送: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