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工作

【教科快讯】学校骨干教师评选活动系列之四

发布时间:
2018-12-18

学校骨干教师评选活动系列之李莹莹老师

       在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计算思维被作为学科核心素养写入,“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当前我们基础教育阶段缺乏的,而计算思维的学习必将改变这一现状。

       2018年12月13日上午第二节课,李莹莹老师在计算机二教室给同学带来了循“序”渐进学算法——初识排序算法,带领学生体验通过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过程。

C:\Users\tuan\Desktop\骨干教师照片\QQ图片20181213144534.jpg

       李莹莹老师有着多年信息学竞赛的指导工作和程序设计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提出活动——猜价格游戏,引出了排序所带来的便利。接着让学生自己体验排序过程的实施步骤。在数据较少的时候,学生能够快速给出排序结果,可当数据量较大时,思考的过程就渐渐浮出水面,这样,一个算法的思想就渐渐整理出来了。借助强大的网络和学习资源,我为学生提供了可视化算法演示的工具,既可以锻炼学生数字化学习的能力又可以将无形的数据处理用形象的图示描述和表达出来。《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数字化学习和创新能力也做出了要求,“掌握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操作技能,用于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助力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李莹莹老师的引领下,学生探究可视化图形的颜色的意义,研究算法中的重复操作和重复次数,为算法的思想理解和效率分析都做好了准备。

C:\Users\tuan\Desktop\骨干教师照片\QQ图片20181213144539.jpg

      李老师的整堂课程生动形象带领学生体验排序算法,并归纳总结了通过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让学生有更多学习的机会去了解、学习其他算法,提升学生学习编程的兴趣。

 

学校骨干教师评选活动系列之尹媛媛老师

 

C:\Users\tuan\Desktop\骨干\照片\yin\nEO_IMG_IMG_3545.jpg

C:\Users\tuan\Desktop\骨干\照片\yin\nEO_IMG_IMG_3550.jpg

C:\Users\tuan\Desktop\骨干\照片\yin\nEO_IMG_IMG_3548.jpg

C:\Users\tuan\Desktop\骨干\照片\yin\nEO_IMG_IMG_3556.jpg

C:\Users\tuan\Desktop\骨干\照片\yin\nEO_IMG_IMG_3547.jpg

 


学校骨干教师评选活动系列之任红雷老师

       2018年12月13日星期四上午第四节课,任红雷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节公开课: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任老师以“华为手机”为材料,让学生阅读材料。材料中提到了有关芯片的问题,从而引入非金属元素硅。任老师首先展示了硅片,并提出问题:硅片是如何生产的?随后展示了硅片的生产过程,生产硅片是从沙子出发,引出二氧化硅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及用途。任老师在介绍其作为光纤的用途时,展示光纤并讲述了光纤之父-高锟的故事,借此激励同学们:做学问要坚持,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这堂课的第一部分任老师引导学生根据硅片生产过程分析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既可以和氢氟酸反应,也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据此性质推断出氢氟酸不能用玻璃瓶装。随后任老师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带领学生认识了二氧化硅,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所以还可以与碱性氧化物反应。根据二氧化硅可以作坩埚,作饰品,反推出二氧化硅还有耐高温和硬度大的性质。结构决定性质,从而引出二氧化硅的结构-立体网状结构,并回顾初中所学习的金刚石的结构。

C:\Users\yajie\Documents\Tencent Files\751208522\FileRecv\MobileFile\IMG_2242.JPG


C:\Users\yajie\Documents\Tencent Files\751208522\FileRecv\MobileFile\IMG_2240.JPG

       这堂课的第二部分,任老师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发的中国首台交互机器人-佳佳引入硅酸胶体的制备。制备前带领学生先了解其性质:溶解度很小、酸性比碳酸还弱,由强酸制弱酸的原理可提出硅酸的制备方法。任老师介绍了实验操作后,学生分组实验进行硅酸凝胶的制备。实验结束后,各小组展示了自己制备的硅胶。任老师提到硅胶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用途广泛,可作食品干燥剂,手表带,手套。

       最后任老师让同学们谈一谈这一节课的收获,并总结出硅是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感受中国的迅速发展,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最后以歌曲我的中国心结束了本次公开课。

C:\Users\yajie\Documents\Tencent Files\751208522\FileRecv\MobileFile\IMG_2241.JPG

 

学校骨干教师评选活动系列之张喜燕老师

       2018年12月13日早上第四节课,化学组张喜燕老师参加了云南师大附中第七届骨干教师评选活动。张老师上课的内容是高三复习课——《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原理及应用》,电解池与与原电池是高考的重难点。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课堂练习与反馈,很大程度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课堂的第一个环节,张老师以一个有趣的视频作为引入:利用水果电池为手机充电。实验视频直观有趣、现象明显,作为原电池与电解池结合的典型实验,引起了学生了解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兴趣。

图1 学生认真观看实验视频

       第二个环节,张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原电池的正负极区分,电子、离子的移动方向,电解池中阴阳两极放电情况分析,并对放电顺序的规律进行总结,然后对电解池的类型延伸至放氢生碱与放氧生酸型,让学生能根据原理分析其它类型的原电池与电解池。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张老师提出问题:“如果将黑板上的原电池与电解池进行连接,你会如何连接呢?”该学习任务的完成,需要学生灵活应用原理解决原电池与电解池的串联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两种电化学装置的区别与内在联系。

图2 学生分享结论

图3 学生板演分享结论

       第三个环节,张老师以一个典型例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思考,并将答案上传至屏幕,学生完成的情况一目了然,这样的方式能及时反馈学生的情况,并对其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

图4 学生在pad上查看题目

       最后一个环节,张老师对本节课学习情况进行了检测,学生在pad上完成题目练习,张老师从屏幕上即可快速查看学生完成的情况,每个选项选择的比例,及时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评价与纠正。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打破了传统的课堂评价方式,利用信息化手段,使用pad能及时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学校骨干教师评选活动系列之任运广老师

       2018年12月13日下午第一节课,数学组任运广老师为我们带来题目为“特殊几何体的内切球、棱切球、外接球”这一堂精彩的数学公开课。有关特殊几何体的内切球、棱切球、外接球的问题,是立体几何的一个重点,也是高考考察的一个热点。高考中常把球与几何体相结合,对外接、内切、棱切问题进行考察,此类问题对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较高。

C:\Users\Apple\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199401454930414704.jpg

       任老师首先以生活实例引入本节课内容,课堂气氛较活跃,同学参与度较高。在讲解例题的过程中,给学生独立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展示自己想法的机会,让学生动手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节课任老师讲了求特殊几何体(可以补成长方体的特殊三棱锥)的内切球、棱切球、外接球的常见的三种模型:墙角、有两个共有斜边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的面、对棱相等模型。通过典型例题配合知识点的讲解,让学生对求特殊几何体的内切球、棱切球、外接球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C:\Users\Apple\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580362633138804361.jpg

C:\Users\Apple\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548068922824103179.jpg

       本节课的亮点在于任老师带领学生操作吹气球的实验,让学生形象直观感受正方体、正四面体的内切球、棱切球。通过讲解特殊几何体的内切球、棱切球、外接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对称美。


 

学校骨干教师评选活动系列之许瑜老师

       许瑜老师讲课的题目是超重和失重,选自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第7节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超重与失重是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也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许老师用称体重来引入新课,在称体重的过程中,学生下蹲起立的同时伴随着体重秤示数的变化,让学生直观看到自己的体重“超重”和“失重”,引出课题,并且明确本节课解决的三个问题:“什么是超重和失重”、“什么情况下超重和失重”、“为什么会出现超重和失重”。


C:\Users\zhangqh\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Temporary Internet Files\Content.Word\IMG_1492.jpg

       许老师结合学生称体重起立的初始阶段,结合受力示意图分析了超重的概念,并让学生自己分析了失重的概念。接着两人一组用弹簧秤拉钩码,在用弹簧秤上提钩码和下放钩码的过程中判断什么时候会出现超重和失重。而许老师则通过用力传感器,反映了自制电梯里,传感器拉着钩码上升下降对钩码拉力的变化,更细致地刻画出上升阶段的超重失重,下降阶段的超重失重,由此分析出超重失重与物体的速度方向无关,而和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方向有关。

       紧接着许老师从牛顿第二定律出发,带着学生分析了超重和失重的原因,并让学生猜想电梯里的台秤的示数随着电梯上升和下降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先猜想,再通过实验的视频进行了验证。同时,用纸带提重物,学生踩秤实验加深了学生对于超重和失重现象在生活中的体会。


C:\Users\zhangqh\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Temporary Internet Files\Content.Word\IMG_1518.jpg

       在学生踩秤的过程中,许老师让学生比一比,怎样能减小秤的示数,。通过实验学生知道向下的加速度越大,示数越小,由此许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如果秤的示数为零,物体的加速度应为g,此即完全失重,并用王亚萍的太空授课强化了完全失重的概念。最后,让学生列举了生活中的超重失重,并对相应的现象用所学知识分析布置成作业。

       本节课许老师对超重失重的讲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并让学生亲身感受,又结合牛顿第二定律进行理论分析,做到实验与理论的结合,传感器的使用使物理过程的分析更加精细。

 

供稿:教科室

图文:赵庆元、梁亚杰、钱红交、尹东阳、李帅宇

审核:校办 鲍学良

编辑推送: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