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工作

【教科快讯】学校骨干教师评选活动系列之五

发布时间:
2018-12-21

沐杏坛春晖德才兼备,育泮池桃李爝火不息

——师大附中校级“骨干教师”评选活动之五

       2018年12月12日,云南师大附中“校级骨干教师”评选活动虽然已经接近尾声,但信息中心六楼的录播教室仍然精彩不停。

 

学校骨干教师评选活动系列之王颖凡老师

       来自高一年级语文备课组的王颖凡老师此次授课的篇目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先生创作的《赤壁赋》。

C:\Users\ThinkPad\Desktop\微信图片_20181220173454.jpg微信图片_20181220173454

       王老师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落实到了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情感的变化,品味语言之美,进而延伸到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最后达成了对“赋”这种文体特征的了解,鉴赏文章的音韵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鉴赏和思维能力,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的教学目标。整堂课任务目标清晰,教学内容重难点分明,教学环节流畅自然,有条不紊,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一步步被内化,并能够用语言和文字的方式来表达出自己独特的理解。

       基于课前对苏东坡生平的介绍和了解,在王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们尝试用片段写作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对作者的写作心境有了一个更加具体的感受。而这样别开生面的导入,将“读写结合”的学习方式更好的落地于平时的语文课堂中。紧接着,通过王老师的适时提问,学生的思路从课外的知识储备回到了课内文章的鉴赏分享。

       王老师的课堂非常重视学生的生成,从鉴赏“赤壁之景”入手,她将解读文本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在整体感受了景色的特点之后,对其进行审美和鉴赏。由景入情,接着便自然的过渡到对“情”的鉴赏,从析读文章的推进中感受作者的情绪变化是一个从乐转悲的过程,这份“悲情”中蕴含了作者对平凡的人生、短暂的人生、现实的人生的悲慨,而这份慨叹中更有着作者人生苦短、功业未就、宇宙无穷、生命短暂、想象美好、现实沉重的感伤和无奈。但作者的情感抒发仅此而已吗?然后,王老师便将问题指向了对苏轼之理的鉴赏,在学生的交流和分享中,我们看到了苏轼的知足常乐:从变和不变的角度,无论山水还是人,都是时时在变的,有都是时时不变的,物和我是一样,皆无尽也,所以你不必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不必这样的苦恼。从取与不取的角度,要知足常乐,非吾所有一毫而莫取,属于自己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风和明月要尽情地享受。

       在对“景、情、理”的鉴赏评价之后,王老师对这三者的关系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梳理,从文章的构思选材技巧来看,全文融景、情、理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其间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不离眼前景;议论、抒情又不囿于眼前景。情因景生,景以情显,移情于理。这样一种主客问答的方式是赋的传统手法,苏轼借此抒怀,是过去的苏轼和现在的苏轼之间的对话,是旧我与新我的对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代表着苏轼对生命的反省与超越。

 

学校骨干教师评选活动系列之牛莹老师

       来自高一年级语文备课组的牛莹老师此次执教的篇目是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牛莹老师以学生熟悉的王安石的作品,《梅》《登飞来峰》切入教学,引发学生对作者的亲近感。接着,牛老师以题目呈现的游记体裁特点入手,让学生从游记的角度去梳理游踪,出游时间,出游之人,进而去思考这篇游记与一般山水游记的区别,以此让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因势利导去发现文章中说理的写作特点。

微信图片_20181220172955

       授课中,牛老师举出学生初中就接触过的山水游记作品,写景状物的《小石潭记》来引导学生对比思考:“本文作为游记与其他游记最大的不同在哪?”通过让学生对游踪和记游景物特点的捕捉,学生体会到了本文不同于一般游记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的感情,而更重于在写景记游时表达了自己因此游的不畅而产生的感慨,顺理成章得出本文因事析理,叙议结合的写作特点,也引发出学生对作者“所得”的思考和发散:作者从这次“有悔”的游山经历,揭示出成功的条件是“志”“力”“物”。“志”“力”属主观因素,“物”属客观因素。任何事情,都离不开主观与客观两方面的因素。而主观因素在一定条件下是决定性的。就“志”与“力”来说,“志”属于心理方面,指人的精神状态,“力”属于生理方面,指人的体质状态,虽然“力”属于人这个主观能动体,但相比“志”,还是偏于客观条件。从文章层层深入的论证可知,相较“力”“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作者更强调“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只要尽己之志,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我们把王安石这次游山所得拓展开去,会发现其意深远,它既是治学之理,亦为成就事业之道。

微信图片_20181220173100

       牛老师把对本文的深入探究放在了对王安石本人的意义层面。牛老师引前人对本文的评价来带领学生开启探究。林纾评析《游褒禅山记》:“此文足以概荆公之生平。”李光地《唐宋文醇》:“借题写己,深情高致,穷工极妙。”沈德潜《唐宋八大家读本》:“用笔最折。”如果只把本文当作治学致世的说理文来读,当然也会得到很多启示,但可能遗失了对作者真实隐秘的人生经历的考虑。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因而有文学欣赏的知人论世之说。因此,在本课最后的环节,牛老师展示了王安石生平大事记,特别提示学生关注王安石不断推辞和拒绝京官的经历,去体会王安石把游山和人生联系起来的苦心:“成为京官,仕途坦顺,好似游览前洞。作者选择变法图强,匡助国家,正是不畏艰难,“有志”的体现,这才是他的抱负,他人生价值所在。”变法改革的事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也是一项充满艰险的事业,一个人选择这样一种事业,需要非凡的胆识和勇气。

 


学校骨干教师评选活动系列之文晓静老师

       为了加快我校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鼓励教师热爱教育事业,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为高一级骨干教师评选奠定基础,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12月5日,云南师大附中“新竹工程”领航项目∙第七届学校骨干教师评选活动在信息中心六楼录播教室拉开了序幕。地理组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发扬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通过集体备课、研课、磨课,将个人设想碰撞成集体智慧,12月19日上午第四节地理组文晓静老师给师生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地理课。

       一、精选地理课题,凸显学科特色

       文晓静老师结合本学期教学进度及课程内容精选授课课题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节教材学习内容能够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区域性与综合性特点,具有丰富的学科价值与探究价值;可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本学科和跨学科相关知识,横、纵向联系,探究与合作学习,解决现实地理问题,形成综合思维能力。

       二、巧设教学情境,激发课堂活力

       故事情境为地理课堂教学搭建了鲜活的平台,文晓静老师积极探索 “故事情境”、地理课堂教学新模式,本堂课中在中智天文观测合作项目的推动下开启“中阿之旅”,创设情境,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地理教学更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课堂反应热烈,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不断得到归纳、拓展和提升,从而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同学处于故事情境中,在解疑中寻找乐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开放性思维。

DSC01906

师生共同探究

       三、分组合作探究学习,落实地理核心素养

       文晓静老师的这一堂课在探究如何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上做了很好的示范:

       1、区域认知:教师从全球大洋环流带来的影响出发,形成对全球变化的认知,以及缩放到具体某一个区域的洋流带来的影响,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不同的认知角度分析某一地理现象;并从气候的时空变化的分析,通过对不同时间的降水和气温的对比以及不同区域的降水和气温对比,培养学生的时空认知能力。

DSC01904

文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全球洋流分布

       2、综合思维:教师通过展示世界洋流分布图,培养学生的时空思维和读图分析的能力;通过具体寒暖流气候对比的情境,引导学生对洋流的有利和不利影响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学生合作探究洋流对渔场分布的影响,学生在交互式学习过程中发现洋流带给世界的影响,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合作探究精神以及学生的自学能力。

       3、地理实践力:教师将书本知识与世界气候的差异的实际情境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说出洋流对气候带来的影响,从而更快更深入地掌握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小组活动探究,使学生从书本知识中走出来,联系具体案例结合图表说明洋流在世界范围内所造成气候、渔场分布、航海和海洋污染等等各方面的影响,提高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行动力、思考力 和地理感知。

       4、人地观念:教师通过具体的案例教学,在世界不同洋流带给不同区域的影响的感知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海洋观、资源观、环境观,增强现代海洋意识。

DSC01900

文老师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分析


       整堂课自然流畅,师生之间互动不断,精彩纷呈,文晓静老师循循善诱,专业知识全面、扎实,学科视野宽阔,教学功底深厚,将教学内容和核心素养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注重知识的生成性,使学生更有效地参与进教学环节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供稿:教科室

图文:语文组 刀有和、孙思维,地理组 陈余萍

审核:校办 鲍学良

编辑推送: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