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乐 寓学于趣——马钊老师心理展示课纪实
- 发布时间:
- 2016-12-27
2016年云南师大附中青年教师教学展示活动于12月14-15日进行了第二周的展示,14日下午第九节课,心理组马钊老师以《有趣的心理暗示》为题,设计和呈现了一节重体验、引思考、促行动的有趣的心理活动课。

本堂活动课,马钊老师首先以“数字暗示”游戏导入:向学生持续地呈现算术题,并要求学生及时心算心记答案,同时算术题中穿插一些简单问题及预测答案,绝大部分学生会惊叹于自己的回答与老师的预测出奇一致,似乎落入了老师的“圈套”。游戏导入让每一位学生从本节课一开始就真切参与到“心理暗示”中来,提升了课堂参与度,老师在学生被激发的强烈好奇心和探究欲中,引入活动课主题《有趣的心理暗示》。

对游戏原理进行解释之后,马钊老师趁热打铁,借助多媒体简明阐述心理暗示的科学定义、发生原理、分类及体系,为学生打好认知基础。
随后,借助商场红酒促销的心理暗示实验,让学生了解心理暗示在生活中的普遍性和真实性,结合案例讲解,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心理暗示的产生原因及作用机制,辨别生活中的心理暗示,区分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了解心理暗示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

既然心理暗示无处不在,那么我们是否容易被暗示呢?带着这个疑问,马钊老师带领所有同学当堂完成“易受暗示性”体验。体验中不仅学生们积极参与,听课的老师们也热情投入。
了解心理暗示的最终目的能够擅用暗示的积极力量,因此,在了解了自己是否容易被暗示之后,马钊老师向同学们着重介绍了积极暗示的心理学意义及方法技巧,并运用心理学的“告别仪式”,带领同学们撕掉消极标签,积极意义。

本节活动课,马钊老师思路清晰、风趣幽默,遵循“重体验、促思考、导行动”的活动课要求,趣味性和科学性相结合,努力做到了:情——体会心理暗示的神奇力量及效果、激发学习运用的积极性,知——了解心理暗示和科学定义及发生机制、知晓心理暗示的作用,行——促发运用积极暗示的行为趋向等三者的统一。
供稿:教科室
撰稿:心理组 赵航(学科通讯员)
审核:校办 鲍学良
编辑:信息中心 刘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