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工作

云南师大附中“新竹工程”之悦读项目(2018年第3期:杨新鹏)

发布时间:
2018-03-21


image001.png

云南师大附中“新竹工程”之悦读项目(2018年第3期:杨新鹏)


QQ图片20180321102958.jpg

追求理解的逆向教学设计三部曲

杨新鹏

摘要: 聚焦灌输”和“聚焦活动”的教学设计是目前学校中普遍存在的误区。美国教育家威金斯和麦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一书中基于逆向教学设计的思想设计了一个三阶段的模板,帮助教师为理解而教。本文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三统计一章为例,谈谈对逆向设计的理解和逆向设计三阶段模板的应用。

关键词:逆向;教学设计;理解;应用

目前,学校教师教学设计中存在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聚焦灌输”的教学,即学生根据教材(老师的课堂讲稿)逐页进行学习,尽最大努力在规定时间内学习完所有的实施材料。另一种则是关于“聚焦活动导向”的教学设计,它过多强调以活动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参与,但形式化倾向较严重。前者被认为是走马观花式的学习之旅,后者则缺乏对活动有意义的思考。这两种教学设计的结果都缺乏引导性的智力目标,或没有清晰的优先次序来构架学习体验。学生难以回答诸如:学习要点是什么、大概念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知识等问题。美国教育家威金斯和麦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中从逆向教学的角度设计了一个三阶段的模板,可以帮助我们为理解而教。

一、关于逆向设计

许多教师容易从输入端开始教学,即从固定的教材、擅长的教法,以及常见的活动思考教学。他们首先要花大量时间思考:自己要做什么、使用哪些材料合适、要求学生做什么等,而不是思考为了达到学习目的,学生需要做什么。换句话说,太多的老师们会不自觉的进入到只关注自己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的状态。逆向设计的思想则从预期结果开始教学,它要求设计者在教学开始的时候就要详细阐明预期结果,即优先学习顺序以及根据学习目标所要求或暗含的表现性行为来设计课程。在制定目标后,设计者还要思考:什么可以用来证明学习目标的达成、达成这些目标的依据是什么、教与学所指向的、构成评估的表现性行为是什么样的,所以逆向设计是一种基于理解的教学逻辑。

二、为什么“逆向”是最好的

逆向设计与上述两种教学设计相比具有非常大的优势,一方面我们的课堂、单元和课程在逻辑上应该从想要达到的学习效果导出,而不是从我们擅长的教学、教材和活动中导出。课程应该展示达到特定学习结果的最佳方式。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清楚所追求的的特定理解是什么,不知道在实践中这些理解是如何表现的,那我们就不知道如何教,不知道采用哪些教材或开展哪些活动。因此,只有明确知道预期结果,我们才能专注于最有可能实现这些结果的内容、方法和活动。

三、逆向设计的三阶段模板  

 



image007.png
image005.png

 UbD逆向设计三阶段

阶段一:确定预期结果

我们思考教学目标首先要查看已发布的内容标准(如: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来检验预期结果,但通常要传授的内容比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讲授的内容要多的多,因此在这一阶段明确学习内容的优先次序至关重要。

为了使教学设计更加有效和完善,必须关注明确且有价值的智力因素,称为“大概念”和“核心任务”。围绕大概念确定教学的优先次序可以将学习内容分成三层:需要熟悉的知识、需要掌握和完成的内容、大概念和核心任务。具体含义如下:

学习内容

含义

需要熟悉的知识

该部分可能涉及到该领域的所有内容,但我们不可能全部讲授,需要设计者确定学生应该熟悉的知识。

需要掌握和完成的内容

该内容确定了学生的前需知识和内容,这些知识和技能能够帮助完成理解的关键复杂表现,即迁移任务。

大概念和核心任务

1.有一定的抽象性, 是对具体现象的概括;

2.不是一个事实, 而表现为一种观点, 可以被不断论证和讨论;3. 反映了专家的思维方式, 答案是多元的、变化的。核心任务反映了大概念的迁移,即真实情境中能灵活有效地应用知识与技能。

需要指出的是“大概念和核心任务”是最核心的,作者将理解定义为“知识的迁移”,要形成知识的迁移,需要形成知识的网络和框架,大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将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并使之在大脑中得以巩固。比如,很多学生学习数学很刻苦,但是一到期末就把学到的知识忘的一干二净,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缺乏对大概念的关注,记住的和学到的仅是一些知识碎片。因此,大概念的“大” 的内涵不是“庞大”或“基础”,而是“核心”。

下面以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三统计一章末的实习作业为例,制定一个表现性任务说明第一阶段的设计:调查某学校在校学生每周使用计算机的时间,并根据调查结果给同学们提出建议?(以下两阶段均已该任务为例)

阶段一:确定预期结果


所确定的目标:


(1)课程标准——学生会在具体的情境中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通过统计决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学生将运用统计的相关知识,为学生使用计算机的的时间提出建议。(3)学生将了解自己每周计算机使用时间,并对自己的时间安排做出调整。




我们需要思考哪些基本问题?

       预期的理解是什么?


 

(1)运用统计方法处理数据的步骤是什么?(2)统计的基本方法有哪些?(3)我们是怎么知道一个学生在计算机上所花时间的是合理和不合理的?

学生将会理解…………                         (1)观察-确定问题-抽样调查-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判断是统计处理的基本步骤。(2)统计的方法多样但适用条件不一样。(3)样本估计总体思想是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各种统计术语及其含义用于帮助统计分析和决断。                        






作为单元学习的结果,学生将会获得哪些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将会知道…………                    (1)收集数据的方法:简单随机、分层、系统抽样。以及每种方法的适用性和优缺点。                              (2)获得总体分布信息的方法:用样本的频率和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频率和数字特征。                    (3)用最小二乘法的原理估计回归直线,并用相关系数来判断相关关系的强弱。

 

 

学生将能够…………                                (1)选择合适的数据收集方法对学生每周使用计算机的时间进行统计。                         (2)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3)对他人和自己使用计算机使用时间分配提供建议。                          









阶段二: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二阶段需要对预期结果的达成程度进行评估,在此,作者建议我们要像评估员一样的思考,我们的思考逻辑应该是:(1)有什么的证据可以证明学生达到了预期目标?(2)在学生的反应、作品或行为中,哪些具体特征可以判断他们达到了哪些预期效果?(3)通过哪些指标来评估学生作品的表现?该阶段与传统的设计明显不同,我们并不是在设计好目标之后直接考虑教学,而是先寻求能够被看作是成功学习的证据,即目标—证据—活动。下面紧接阶段1说明如何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阶段2——确定合适的证据

一、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学生理解了所学知识?

1.表现性任务:学生们统计在校学生每周使用计算机的时间,运用统计技术和基本术语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描述和解释,并根据调查结果给同学们提出建议。

2.根据阶段1的描述还需要收集哪些证据: 

其它证据:

(1)测验:学案、测试(考察学生对数据收集方法和基本术语的理解、对数据处理、推断的理解和应用)。                                  

(2)简答题(描述收集数据的方法和比较方法间的异同、统计的基本步骤和对数据进行分析、推断的方法)。

(3)中、长期实验报告(包含该任务的全套方案)。

3.学生的自我评估和反馈:

 课时作业、测试试卷、学案、中期试验报告的反馈。
4.通过什么样的真实表现来证明学生的理解?

学生们需要将自己设计的实验报告以文本的形式向学校领导提供建议,并解释自己整套方案的设计意图、方法和步骤,并提供一份学生合理使用计算机的安排方案。                 

二、学生的哪些作品和表现将为预期的理解提供证据?

格式完整、规范的实验报告、给相关领导提供的学生计算机使用方案文本

三、通过哪些标准来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表现?

1)符合规范的实验报告。(2)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是合理的。

3)报告的建议符合本学校的实际且有一定的说服力。

尽管评估的方法不尽相同,每一种评估方法都有其作用,但表现性任务则往往是对整个单元理解情况的评测,它构成了学习的“ 证据链”。因此,构建表现性任务显得至关重要,书中给出了一个GRASPS模型来构架表现性任务。并用每一个字母代表一个任务元素,分别为:目标(Goal)、角色(Role)、对象(Audience)、情境(Situation)、表现(Performance)、标准(Standards)

阶段三: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在头脑中有了清晰明确的结果和关于理解的合适证据后就可以全面考虑最适合的教学了。作者分析并揭示了优质学习的构成要素,即WHERETO要素:W—确保学生了解单元目标的制定及制定的原因、H从一开始就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E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工具、经验来帮助实现表现目标、R为学生提供大量机会和时间来理解大概念、不断反思自己的工作,并不断修正和更改、E为学生自我评估提供机会、T-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同学的需求、O合理组织,以使学生获得深层次的理解。前6个元素都是最佳设计的分解元素,那么O要求我们组织这些元素以发挥它们的最大功效。

怎么样的教与学的体验顺序有助于帮助学生参与、发展和展示预期理解,接以上两阶段举例逐一列出该任务关键的教与学的学习活动,同时以WHERETO元素中的相应首字母为每个活动编码。

 

阶段3——设计学习体验

1.问题引入:你每周使用计算机的时间大约有多长?你觉得安排合理吗?(吸引学生思考合理安排时间的必要性)。H

2.介绍基本问题:讨论实习作业的最终表现性任务(为学校提供学生计算机使用时常的建议)。W

3.注意:根据表现性任务向学生讲授完成任务需要的相关内容。包括理解相关术语以及统计的基本步骤并灵活能运用每个步骤需要用到的相关知识本步骤需要落实到各个课堂的教学任务当中。E

4.定期进行测验(包括学案、中期报告、测验)。E

5.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统计方法的各个步骤和注意事项。R

6.小组合作,分析一个虚拟的学校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时间的情况,并通过分析的结果,给出结论和提供相应建议  E-2

7.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讨论,教师点评,找出错误的理解。EE-2

8.课后根据研究结果,向身边的同学提供建议。ET

9.各小组交换研究结果,进行互评,活动要在课后完成。RE-2

10.学生以书面形式回答简答题:提供某学校学生课余时间的数据,要求运用统计的方法分析每个年级学生课余时间的特点。E

11.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报告(要求学生统计在校学生每周使用计算机的时间,运用统计技术和基本术语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描述和解释,并根据调查结果给同学们提出建议)。E-2T

13.在单元结束时,让每个学生对自己计算机使用时间作自我评估,为自己的计算机使用时间安排制定一个计划。E-2T

 

参考文献:

[1]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供稿:云南师大附中教科室

撰稿:数学组  杨新鹏

审稿:校办  鲍学良

推送:信息中心 刘京 吕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