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工作

云南师大附中“新竹工程”之悦读项目(2018年第6期 杨远贵)

发布时间:
2018-04-08

云南师大附中“新竹工程”之悦读项目(2018年第6期:杨远贵)

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

杨远贵

新的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即将在中国全面启动。中国基础教育及课程改革,前后已经历过多轮改革,但大部分一线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有识之士对以往的改革深感失望,甚至有越改越差之感觉。中国教育改革似乎陷入了一个难以自拔的怪圈:教育(教学)目的(目标)越改越高大上,但却越来越模糊、脱离实际,脱离人的自然属性;教育(教学)内容越来越难越复杂,但却越脱离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常识和学生身心发展实际;教育(教学)方法越来越复杂多样化技术化,但却越来越远离人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而没有多少实际效果;教育(教学)评价越来越庸俗化、简单化和数字化,堕落和简单到只看学生的分数和学校的升学率......。总之,教师们越来越看不懂中国教育!

常识告诉我们,人是自然演化出来的最复杂的生灵!人的教育是最复杂、最具挑战性的系统工程,也是最值得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的事业。人的综合素质的好坏,直接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水平,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方向、发展潜力。任何对待教育的无知、简单、粗暴、吝啬、轻视的做法,必然毁掉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具备什么样的格局办教育,决定了什么样的办学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基础教育和课程改革,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新的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进一步阐述了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即“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新的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旨在纠正以往应试教育的偏差,使基础教育逐步回到基础教育应有的本质、常识上来,回到以学生为本,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发展核心素养这个本质上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要以核心素养为指引和依据来选择学习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设计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目标和方式相适应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为适应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要求,使云南师大附中继续引领云南基础教育的潮头,学校教科室未雨绸缪,提前要求教师们学习基础教育新的课程和教学论《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十分及时和必要,从书中你会得到很多启发。

长期在一线从事学科教学的老师们都非常清楚,基础教育课程不论如何改革,国家都会设定明确的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而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具体的学科教学来落实。而学科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和技术的设计与运用,教学效果的评估和检测等教学过程实施的质量、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效果的好坏和课程目标的实现。美国教育教学专家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所著述《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在我们习以为常的教学设计之外,又提供了一种我们不熟悉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值得一线教师们认真研究,并且在平时的学科教学中加以尝试和运用,以此为契机,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

我们在以往的日常学科教学活动中,大家习以为常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科教材为主要教学资源,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以教学单元或者课时教学内容来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设计考虑的元素主要是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技术),教学过程的实施和调控,教学课堂小结和课后作业。这是多年来形成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习惯。其突出特点是教材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作业和考试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学生是否完全达成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否完全理性所要学习的内容、概念,课堂难以做出有效反馈和评估,教学效果如何也难以印证。加之应试教育模式的不断强化,这种教育教学模式十分顽固,加之老师们对此种教学模式早已得心应手,顺手拈来,所以改变十分困难。但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必须要改变。

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所著《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提出了“追求理解”的“逆向教学设计”的概念和方法。作者认为,教师在开展学科教与学活动之前,首先要努力思考学生学习本课题(或本单元)知识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具备哪些技能或证据表明学生已达到学习目的?教师必须首先关注学生的学习期望,然后才有可能产生适合的教学行为;认为最好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以终为始”的“逆向设计”,从学习结果的逆向思考。要求课程设计者将平时教学习惯做法进行“翻转”,在设计教学时首先详细阐明预期结果,及学生学习的优先秩序,以及学习目标所要求或暗示的表现行为来设计课程;要求设计者制定学习目标之后思考以下问题:什么可以用来证明学习目标的达成?达到这些目标的证据是什么?教与学所指向的、构成评估的表现行为是什么?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才能在逻辑上导出合适的教学和学习体验,从而使学生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内容标准的要求。老师是“培养学生用表现展示理解能力的指导者,而不是将自己的理解告诉学生的讲述者”。简言之,“逆向教学设计”的核心,是通过设计明确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设计有效的验证学生学习是否真正理解所学内容的有效方法,最终达成学习目标的有效实现。“逆向教学设计”分三个步骤:一是确定预期结果(学习目标),二是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用于证实预期学习目标是否已经实现),三是设计学习体验与教学(教学资源、内容、方法、技术等)。通俗地讲, “逆向设计”就好比预先确定一个旅游目的地,然后考虑设计最佳线路和方案,最后用可验证的材料(如地图、地理知识、社会知识、交通工具、费用等要素),来证明学生可以用最佳到达目的地。

与此同时,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在所著《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还明确解释了“理解”的基本含义。作者认为,“理解”就是将我们的知识联系和结合起来,从而弄清楚事物的含义;“理解”意味着能够智慧的、灵活的运用与迁移知识和技能,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不是刻板僵化的回忆和再现知识。在日常学科教学中,如何把成人的理解转换为学生的理解,避免“知识再现”式的简单陈述,是教师面临的巨大挑战。同样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和学生常常把“知道”和“理解”两个概念混为一谈。事实上,我们平时教学过程中也常常提醒学生,对《课程标准》或《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概念、技能,不要一知半解,浮于表面,要真正理解其本质含义。老师们所嘱咐学生的“理解”,实际上有多重含义。 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将具有多维性和复杂性的 “理解”概括和界定为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自知六个方面的思维能力。“能解释”:即学生能通过归纳或推理,系统合理地解释现象、事实和数据,洞察事物间的联系并提供例证;“能阐明”:即学生能叙述有深度的故事,提供合适的转化,从历史角度或个人角度揭示观点和事件的含义,通过图片、趣闻、类别、模型等方式达到理解的目的;“能应用”:即学生能在各种不同的真实情景中有效地运用和调整我们学到的知识;“能洞察”:即学生能批判性地看待、聆听观点,能从大局出发观察事物;“能神入”:即学生能从他人认为古怪的、奇特的或难以置信的事物中发现价值,在以前直接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敏锐的感知;“能自知”:即学生能显示元认知意识,察觉诸如个人风格、偏见、心理投射和思维习惯等促成或阻碍理解的因素,意识到我们不理解的内容,反思学习和经验的意义。从评估的角度来看,,这六个侧面为“理解”提供了多元化的指标,因此能够引导评估的选择和教学设计以达到理解目的。在“理解”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再逆向设计我们的课堂教学。

本书写作的根本宗旨是,在我们传统教学以《课标》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设计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之外,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以学生学习目标为中心,以学生理解知识为宗旨来设计教学的“逆向设计”模式,这既符合基础教育改革创新的理念,又能为新一轮高中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一种可资借鉴选择的新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值得老师们认真学习研究,并在今后的学科课堂教学设计时加以推广、实践、尝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1).

[2] 格兰特·威金斯, 杰伊·麦克泰格.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M]. 闫寒冰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供稿:云南师大附中教科室

撰稿:历史组  杨远贵

审稿:校办  鲍学良

推送:信息中心 刘京 吕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