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苗圃计划”招生简章及创新项目申报通知
- 发布时间:
- 2012-12-04 00:00:00
- 阅读量:
-
- 分享:
同济大学“苗圃计划”云南师大附中招生简章
为深化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多渠道选拔各类创新人才,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同济大学在原有招生考试改革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苗圃计划”,努力在招生考试制改革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努力为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和促进创新人才培养作出新的贡献。
一、招生对象
符合同济大学办学特色、对同济大学相关对接专业具有浓厚兴趣、培养潜质明显,愿意参加同济大学“苗圃计划”相关活动,基础扎实、表现优秀的高中一年级学生。
二、报名方法
符合同济大学“苗圃计划”要求的高一年级学生,可申请报名,填写并打印《同济大学“苗圃计划”报名表》,经所在班级班主任审查签名、主管校长签名推荐、加盖中学公章,并附上相关报名材料(中学成绩单、获奖证书复印件等材料),送至中学教务处办公室。
报名时间:即日起可到教务处报名,同时参加“苗圃计划”创新项目申报。
三、选拔程序
1、选苗审查:参加同济大学专业和学习兴趣引导相关活动,在此基础上,“苗圃计划”专家委员会对考生报名材料进行审查,以确定进入计划学生名单。
2、经过二年级一年的育苗活动,专家委员会在高 二 年级结束时,依据《关于“苗圃计划”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档案》、《同济大学“苗圃计划”育苗过程记录》、《同济大学“苗圃计划”学生个人成长手册》等记录,并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线,审查确定同济大学“苗圃计划”学生正式名单,并在遵义四中公告栏及网站公示一周。
3、自主招生政策:被正式确定为同济大学“苗圃计划”的学生,在高中毕业时完全达到同济大学“苗圃计划”标准的,高考投档成绩达到贵州省相应科目第一批本科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即可投档进校;学生在高中毕业时未完全达到同济大学“苗圃计划”标准的,高考投档成绩高于当地相应科目第一批本科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30分及以上,即可投档进校。
四、附则
1、申请者应诚实守信,提供真实准确的报名申请材料,若弄虚作假,一经查实,立即取消保送生资格。
2、本招生简章由同济大学招生办公室负责解释。
同济大学招生办公室
云南师大附中
2012同济大学“苗圃计划”中学生创新项目申报通知
1. 基本情况
同济大学“苗圃计划”中学生创新项目是我校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中学生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举措。学校专门设立中学生创新实践基金用以支持该计划,从而资助在校高中生进行创新活动及科学研究,重点扶持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自主科研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的有优势有特色的课题。
“苗圃计划”旨在使高中生及早接受科研训练,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提高综合实践和项目管理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丰富高中生的第二课堂。凡与同济大学签订“苗圃计划”协议的试点中学并被批准加入同济大学“苗圃计划”的学生均可参加创新项目的申请。按照自愿组合的形式成立课题组,同济大学“苗圃计划”中学生创新俱乐部按照与课题组签订的课题协议所规定的课题经费资助课题运作。课题结题后,依据“苗圃计划”的相关政策对优秀课题组及优秀组织单位给予相应奖励。
2012同济大学“苗圃计划”中学生创新项目申报条件:
1) 每个项目组参研学生人数为3-5人;
2) 每个项目需有指导教师1名,指导教师可由同济大学在职教师担任(建议教师职称为副教授及以上),也可以由学生所在中学的老师担任,指导老师需在项目申请书上填写相应的意见;
3) 项目研究周期为1年,起讫时间为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
2. 项目申请方式
1) 在公共邮箱mpjh_public@163.com(密码:tongjidaxue)下载并填写项目申请书(1式2份,需有导师意见及所在中学盖章),并交至所在学校“苗圃计划”秘书组;
2) 项目申请书电子稿以“学校-负责人-项目名称”命名并提交至邮箱tj_mpjh@163.com。
3. 项目评审流程
1) 由同济大学“苗圃计划”各基地秘书组对学生提交的纸质版项目申请书进行汇总并组织相应基地专家组进行立项答辩。答辩结束后,秘书组需将答辩评分材料交至同济大学“苗圃计划”中学生创新俱乐部,以作为最终立项的参考。
2) 同济大学“苗圃计划”中学生创新俱乐部根据“苗圃计划”资助名额最终确定并公示“苗圃计划”中学生创新项目立项结果,公示无异议后将下发立项通知至“苗圃计划”各学校秘书组。
4. 项目申报关键时间节点安排
1)
2)
3)
5. 咨询及联系方式
咨询邮箱:tj_mpjh@163.com
联系人:陆世锋 符申超
QQ:1160922747 QQ: 228510185
TEL:15216717738 TEL: 13585925848
同济大学“苗圃计划”中学生创新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