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归档文章

师大附中2006届王翰音同学荣获北京大学第七届学生五四奖章

发布时间:
2010-06-04 00:00:00
阅读量:
分享:

      在刚刚结束的北大“学生五四奖章”评选中,师大附中2006届毕业生、北大医学部2006级八年制学生王翰音同学荣获北京大学第七届“学生五四奖章”(8人)。“学生五四奖章”每两年评选一次,是北京大学授予学生个人的最高荣誉。特向贵校通报喜讯,并对师大附中长期以来为北大输送优质生源表示诚挚的谢意!预祝附中学子在即将到来的2010年高考中再接再厉考出优异成绩!

        致
礼!


                                                                                        北京大学

心怀梦想须无界路在脚下方更宽

——记北京大学第七届“学生五•四奖章”获得者王翰音

【编者按】人物简介:王翰音,男,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临床医学八年制2006级本科生,2006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附中。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先后荣获国家奖学金、五四奖学金、优秀医学生三等奖学金和国家发展研究院领导力奖学金。他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工作和活动,曾担任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预科学生会主席、强生未来领袖学院主席、学生国际交流协会主席团成员,曾创建北京大学医学生发展研究会,并作为总策划者,带领中国最优秀的9所医学院共同编写了《8年,从这里开始》一书。他积极地投身国际交流,曾任中国-法国“Silk Roads”交流项目北大主席,曾作为中方代表赴韩国参加东北亚学生论坛、赴日本参加北京大学和东京大学联合举办之京论坛。曾获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北京大学“优秀奥运志愿者”、“三好学生标兵”和医学部“天使之星”等多项荣誉称号。

“学生五四奖章”和“班级五四奖杯”设立于1998年北京大学百周年校庆前夕,每两年评选一次,是北京大学授予学生个人和班集体的最高荣誉。根据《北京大学学生奖励条例》的相关规定,北京大学学生奖励评审委员会于112周年校庆之际,评选产生了第七届“学生五四奖章”(8人)和“班级五四奖杯”(8个集体)。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当代北大学子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昂扬奋进的 时代风貌和追求卓越的进取姿态。

也许有人会说,北大人常有万里鲲鹏式的壮怀,却缺少脚踏实地的干劲。但北京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06级本科生王翰音却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真正的北大人,既具有与生俱来的浪漫特质,也不乏严谨求实的奋斗精神。四年的北大求学生涯,让他喜欢浪漫地“想”,也使他热衷于勤恳地“做”。追求卓越的品质,让他在学术与实践的广阔园地中得到均衡发展;海纳百川的气质,更使他在国际学生交流的舞台上崭露头角,表现出当代中国学生的风采。作为一名北京大学的医学生,带着神圣光荣的使命意识和悬壶济世的医者之心,王翰音不断探寻人生成长的舞台与空间。在王翰音看来,成长没有边界,关键是你的内心有多么宽广。

未名湖畔播下梦想的种子

王翰音的前两年大学生活,是在燕园的湖光塔影间度过的。“我觉得,医学部长学制班的学生是燕园中最为‘单纯’的一个群体。我们只在校本部生活两年,因此格外珍惜这段时光,一心一意地体会着这片园子所能给我们的精神给养。”也许是未名湖跃动的波浪,也许是银杏树落下的果实,让年轻的心有了很多理想主义的东西,带着这些最初的理想,王翰音开始努力尝试和发现。

王翰音初次崭露头角,是在北大首届“新生杯”辩论赛上。经过紧张激烈的角逐,辩论赛团体“四强”中,北大医学部榜上有名。王翰音更是凭借出色的辩才,在众多好手中脱颖而出,获得全程最具人气辩手的称号。说起当时的优异表现,他总是表现得很谦虚:“其实在比赛中表现得出色,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充足的准备,单靠临场发挥肯定不行。赛前的那段时间,我们每天都要讨论到夜里两三点,有时甚至通宵找材料、写稿子。虽然辛苦,但赛后的好成绩让我们觉得值得。”这唇枪舌剑的辩论,不仅锻炼了他的思辨能力,更培养了自信。走过辩论赛,王翰音又开始了新的尝试,而且追逐梦想的步子也是越来越快。

大一下学期,王翰音被选为医学部长学制班学生会主席。他以务实认真的态度,组织策划了一系列颇具影响力的项目,并凭借出色的工作成绩而获得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北京大学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

让梦想去远行

作为八年制医学生,王翰音从本专业的特点出发,首先把探索的目光对准了医学八年制,思考是否可以开创这样一个平台,让全国范围的医科生都可以在这里进行对话和交流,共同推动长学制医学教育的发展,促进长学制医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2007年,王翰音开创性地促成了全国范围内的首个八年制医学生交流项目,联合协和、复旦、中山等大学的9个大学医学院的同学,共同编写了《8年,从这里开始》,从医学生的角度,介绍了不同院校八年制医学专业的学习生活情况、专业培养思路以及医学导师对八年制专业的解读。谈到编写这本书的初衷,王翰音说:“八年制培养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国内的医学院校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发挥学生的力量,彼此互通有无、交流经验,这对于长学制医学生的培养和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王翰音和参与这本书编写的同学们希望,能够实实在在地做些事情,让自己和身边的同学以及走长学制这条道路的师弟师妹们从中受益,从而走得更稳健而坚定。

王翰音坦言,最初自己也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尝试着在校际间开展活动。但在交流中,来自全国各医科学校的同学们都表现出积极参与、全心投入的热情。同学们的积极赞许和反馈让王翰音倍感欣慰,同时也坚定了开展此类活动的信心。如今,北大医学部与协和、中山等医科院校的学生联系和交流愈加紧密,直接促进了各院校之间八年制医学专业学生的交流与协作。这种校际之间专业交流、共同发展的尝试,在各学校学生的自发活动中是具有开创性的。王翰音敏锐地察觉到了不同院校相同专业同学之间合作交流的可能,使很多参与其中的医学生都在同伴的带动下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8年,从这里开始》获得了良好的反响之后,王翰音又与同学们一起建立了涵盖全国著名医科大学的学生交流网络,成为了长学制医学生培养领域内的又一全新尝试。

王翰音知道,北大的天地虽然广阔,但是一个校园内的舞台,要想获得更丰富的实践探索,必须走出校园去观察社会、应对挑战。作为北京大学医学生发展研究会的创始人,王翰音带领众多志同道合的医学生们致力于国际交流、校友交流和全国医学生交流。他曾参加在上海举办的“强生未来领袖学院”,尝试以全新视角去看待中国的医学问题。大到中国的医疗行业、小到医学生的职业发展,王翰音在专注于专业学习的同时,开始关注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他曾先后到湖北、湖南、上海、浙江、香港等城市,以一个医学生的视角,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民营医院模式、医务人员管理模式等进行深入的社会调研;他还前往陕西、重庆、山东等地区,感受革命老区的二次创业、低碳经济和区域发展。在他的心里,如果空有“悬壶济世”的梦想,梦想便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如果让梦想去远行,梦想就能创造出一个世界。他以一名医学生的视角,带着梦想一路高歌。

放飞无国界的大梦想

医学之外,王翰音觉得自己还可以做成许多事。正像他说的,人的成长发展“没有边界”。“这个世界太大,我们要多出去看一看,了解别人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在这个日益开放的时代,把步子迈得大一点对我们自己也有很大的好处。”作为北京大学学生国际交流协会人力资源部部长,王翰音充分利用了北大的国际化资源和平台,在国际交流方面成绩斐然。四年的大学生涯,他参加和组织了众多国际交流项目。与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在一起交流分享、共同成长得经历让王翰音意识到了作为一名北大学生所应当具有的国际视野与大国胸怀。

2006年,在中法两国“丝绸之路”交流项目中,王翰音担任了该活动的北大主席,负责筹划北大与法国巴黎高科技工程师学校的学生互访。在法国家庭中,中国学生与法国学生共同生活、深入交流。王翰音与其他中国同学一起领略了法国学生的风采,也同时感受到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好奇和怀疑态度。“在这个交流项目中,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如何给自己定位。中法两方肯定有不同的意见,我们要互相说服对方,达成一致的意见。其中还要用英语来交流,这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王翰音回忆当时的情况,说,“你会发现中国人和法国人思维上的不同。法国人思维很跳跃,但逻辑可能就不那么清晰;而中国人可能很有条理,却不容易说服别人。其中的这些发现会很有趣也很有启发意义。”在不同肤色、不同文化的交流氛围中,王翰音感受到了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差别。丰富多彩而又充满乐趣的交流,使他的眼界更宽了。

2009年,北京大学和东京大学共同主办“京论坛”系列活动。王翰音等12名同学作为中方代表,与日方的12名代表共同探讨了中日两国关系等颇具深度的问题。中日两国青年代表在同一张桌前坐定,围绕两个民族的历史、当代、未来进行探讨。年青人在内心都是相通的。王翰音或凝神倾听,或热情追问,整场论坛让他感慨良多。在东京举行的闭幕式上,王翰音作为中方代表,阐释了中日两国学生代表达成的共识:误解和怀疑背后是两国的“生而不同”,而唯有互相包容,两国才能共存共荣。

怀着包容的态度对待各种文化和思想,以开放的心态和世界沟通,使王翰音在国际交流的舞台上充分展示了中国学子的风采。当问到他为什么有兴趣参加这么多交流项目时,王翰音说:“一开始也许只是单纯的好奇,想去看看其他人是怎么样的。但这个过程,也是慢慢发现自己、定位自己的过程。我很感谢北大给了我那么多开阔视野的机会,让我能够发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梦想无界,行者无疆。王翰音从不自我设限,而是以北大学子特有的创新思考和勤奋实践获取了广博的知识。前路漫漫,困难重重,王翰音必将以心中梦想的罗盘指引方向,乘风破浪,纵横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