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归档文章

云南师大附中对口帮扶梁河一中纪实(第十期)

发布时间:
2017-05-05 00:00:00
阅读量:
分享:
 

云南师大附中对口帮扶梁河一中纪实(第十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唯进步,不止步”。2017年4月24日至5月5日,在梁河县第一中学的安排下,我们有幸在师大附中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跟师、跟班学习。在此期间,师大附中各位领导和我们的指导老师熊映波和高燕老师对我们的到来很是热情,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给与了一切必要的帮助与关心,使我们受益非浅。另外,学校浓厚的校园文化建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将我们的感触分享如下:


    一、校园印象之初体验。踏入校门,便有一股清新的、宽敞充满活力的感觉沁入心怀。“以育人为目标,以教学为中心,以德育为首位”的办学理念无不体现着浓浓的书香校园氛围。校园文化之美教育影响全体师生,美丽的校园让所有人都格外珍惜。“池溢墨香人师胸有珠肌万卷中”正是师大附中师生面貌的真实写照;在一个学者型的领导班子带领下正走进一个多彩的世界,一个环境优美、书香浓郁、人情和谐、贡献卓著的师生家园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内涵。浓浓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气息,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每一根柱子,每一间教室都会说话。从校园的建设到每间教室的布置,都体现了以学生为本,校园中处处是老师或学生的作品,充满着浓厚的学习,创作氛围让我感叹。


    二、完善的管理制度,踏实的工作作风。师大附中各项工作已经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每一位师生都洋溢着青春的笑脸。作为教师,他们很忙很辛苦,但从他们的脸上,我们却看不到一丝的怠慢与敷衍,始终充满着的活力。从校领导到教师,他们工作始终踏踏实实、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从备课到上课,从班级日常管理到学校日常活动,他们从没有半点儿的马虎与懈慢,尤其在教学研究上体现尤其明显。学校虽然没有明确规定教师坐班制,但所有的领导和老师都自觉地在学校认真工作。教师除了忙于上课、备课、批改作业、听课、评课外还忙于帮助我们怎样上课与管理等,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三、教师爱岗敬业精神触动了我们。师大附中那种默默奉献而不及个人得失以达到较高境界。教师之间更多的是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互相学习,互相成长,给人一种浓浓的春意。在集体备课或出期中试卷,老师们先认真准备,先把要备课内容或者是期中考试卷提前准备好,星期四备课是大家聚在一起认真讨论,讨论过程中逐字逐句的研究,回到课本,以全国卷为依据仔细研究,及时做好记录,之后会认真修改。老师们在上课时与学生的互动性很高。通过采取互动授课的方式让学生对生物课很感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强调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所记住的东西往往是很多的,并且能深入的理解其中的精髓。教师以开阔的心境、愉快的心情看待自己的职业。从对工作目标的不断追求中培养自己的职业情感。


    在这两周的培训我们有空的时候大家就会聚在一起讨论交流一下各自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方式,我想这也是这次跟班学习的目的之一吧,交流一下各自上课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取长补短,肯定有利于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提升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在这些老师热情、细心、耐心的指导下,我觉得自己无论是在课堂设计上还是重难点把握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老师们不愧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能手,在很多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见解,看问题也比较全面,细致,他(她)们处理新课中重点、难点的方法和一些常规的课堂引入的方法,供我们借鉴。通过这样的听课活动,也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是“合作学习”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微薄的,只有大家互相的配合,互相的合作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最后还深刻体会到细节显出教学的智慧。一句无心的话、一次不经意的行为、一种惯常的态度,课堂教学中微不足道的细末之处,往往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平,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思想,表达着教师的教学风格,体现出一位教师的实力和功力。点滴的微末决定着教学的 成败,丝毫的细节决定着课堂的效率与质量。关注细节,其实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是否落实到位,就是关注教学行为能否根据 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自我;关注细节就是追求教学的智慧;把握细节,更是提升教师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


    四、先进的教学方法 。1.教师语言精炼,表达清晰准确。2.教学过程构思独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知识扩展层次清楚,过渡自然。3.鼓励学生质疑、创新。4.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教学,适时适度,合理高效。


    在本次跟是跟班学习中,我有幸在师大附中上了两节课。我的指导老师熊老师,给了我很多独到的见解,收获颇多。主要表现在以下:
   明确自己以后教学方向。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不是课程不是教材,而是人。通过跟师跟班学习使我们的专业素质更加专业,使我们的教育观念进一步更新。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我们应该理解、尊重、包容、等待他们;我们不能选择适合我们教的学习,而要创造适合我们学生的教学;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习惯。


    十多天前我带着困惑而来,十多天后我带着喜悦满载而归。本次学习让我大补元气,生机无限。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教学不光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要重在教学,教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不能只让学生“学到什么”,还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掌握了方法,终身受用,可以自己获取知识,除了学习,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智慧,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时间发挥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我们知道怎样更好的去爱我们的学生,怎样让我们的学生在更好的环境下健康成长。我们要以扎实的作风,潜心实践,坚持不懈,要以自觉的精神对待学习,不必急功近利,心浮气躁;要以务实的心态思考问题,力求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要以独特的眼光,大胆创新,做到不羁一格,匠心独运;要不断完善自己,多元合理的知识结构,保持积极而健康的心理品质,逐步形成,巧借外力的综合素养,让自己的工作、生活与学习始终处于一种研究状态,让自己的生命主义不断的探索与追求之中。



供稿:教科室
撰稿:姜秀云、周晓梦(梁河一中)
审核:校办 鲍学良
推送:信息中心 刘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