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归档文章

云南师大附中对口帮扶梁河一中纪实(第32期)

发布时间:
2018-06-15 14:36:00
阅读量:
分享:

在2018年6月4日,我们非常有幸来到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进行为期两周的跟班交流学习,这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优美的校园环境和优良的学风深深的打动了我。



我们此次跟班学习的指导教师是董冰玲老师和武坚老师。两位老师课堂教学自然,思路清晰,善于层层分析,精选课堂练习,课堂效果很好。在教学中两位老师都是充分相信学生,放手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听董老师上课,每一节课都是用精心设计好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首先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复习回顾,又以一系列的思考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对每一节的教学内容设计的都是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真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

武老师的专业素养令我由衷的佩服,从她的身上我更看到的是师德的灵魂,那便是对学生的爱。有一次,她抽一位同学起来回答昨天的一个作业题,那个题有些难度,同学回答:“没做,不会”,武老师并没有首先责怪同学,而是带着关怀的语气对那同学说:“那你今天好好听老师讲,听完你就会了”。武老师上课总是关注,关心学生的情况,听武老师上课让让我体会到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灵动性。

从两位老师身上学到或借鉴到了不少有用的方法,很感谢两周来董老师和武老师对我们的指导。在这次学习中我们的指导老师武老师的两个班:文数3、4班就试行走班制。两个星期的跟班学习,加上武坚老师和董冰玲老师的悉心指导,对新高考下的走班制教学有了一些感悟。

高中“走班制教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因材施教”的有效措施;现在的走班制还处于试行阶段, 只有数学和英语在实行走班教学,这两科是所有科目中学生层次差别较大的两大科目,通过走班制教学,还是凸显出一些成效。

第一: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课堂教学

经过分班之后,一个班内学生的学习情况分离度较低,和以往的教学相比,教师在备课时能更容易贴近学生的实际,在课堂教学中也能基本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二: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

以往的课堂,由于学生的学习差异的客观存在,教师往往顾及中间层次的学生较多,造成好学生“吃不够”,困难学生“吃不了”的状态,造成前者的懈怠和后者的自卑心理。而分层后的课堂,使更多的学生得到教师的关注,也能鼓励他们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都得到提升,作业的完成度也较以往提高。尤其是不同层次班级之间一定阶段的学生流动,也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走班制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第一:任课教师对于学生的作业辅导和个别指导的时间难以保证
  由于其他课程是按照原有的行政班级上课,所以,当走班的课程任课教师需要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时,无论是班级还是个人,都会发生时间上的冲突,甚至有时难以协调。这也就相应减少了学生得到教师辅导的时间。

第二:学生课间换班,影响课前的准备。很多时候,上课铃声响了,学生还在教室找座位,导致教学不能准时开始。

第三:加大学校和年级的管理难度。

新的改革也让老师面临新的挑战。 与以往的传统行政班级不同,每一位老师都是不可或缺的,要求每一位老师都有较强的班级管理能力,否则这个教学班将是一盘散沙。武老师就能与学生建立很好的师生关系,并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比如测试后,她会微笑着问同学们“猜猜我们班这次考了第几名?”,课堂上,课间与学生们的一些小互动,在同学中树立榜样,同学们用掌声祝贺考得第一的同学等等来凝聚一个班集体。

总之,只有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的摸索,我们才能充分发挥走班制的优点,以更好的对策来应付不足。

从多次听课中我们体会到,师大附中学生的乐学,自主性尤为突出,教师每次布置的作业学生都能自主的完成,课堂里学生都是非常的专注,很活跃,课后积极与老师沟通,探讨,总能感受到一种浓浓的学习氛围。在课间休息时拉着教师请教问题的同学都很多,有的还会去办公室请教老师,几乎每张教师办公桌前都有学生在请教问题。听不同的教师上课就会有不同的收获与感悟,借鉴他们各种优秀的教法,在听课中也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而在多听多思考后也提高了自己的评价与判断能力。

我从此次跟班学习中,学到了不少东西,知道了自己的一些不足,但不论是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反思性学习,还是外出交流学习,或是从书本中,网络上学习,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把学到的知识和技巧更好的运用到实际的生活教学当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教到老,学到老。再次感谢给予我们此次外出学习机会的领导和给予我们指导和帮助的师大附中老师们,谢谢你们 !

     

供稿:教科室

撰稿:番兆蕊、张祖春(梁河一中)

审核:校办 鲍学良

编辑推送:信息中心 吕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