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大附中对口帮扶梁河一中纪实(第33期)
- 发布时间:
- 2018-07-02 11:26:00
- 阅读量:
-
- 分享:
收心入境,敏而好学
六月的春城,细雨纷飞,花香绿浓;六月的附中,硕果累累,异彩纷呈。十天的跟班学习,十天的深入听课,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师大附中秉持着"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教学理念,老师的循循善诱,学生的自主探究……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这是黎麟老师在教学路上的坚持。黎老师在课堂上,以广博的知识,带领学生走进诸子百家,穿越时空与孟子对话,碰撞思维的火花。课堂上以问题串的形式,层层剥开那厚重的文字,用浅显易懂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孟子的"仁""义"的浩然正气。由古及今,充分联系时政热点;由表及里,拓展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交流中,黎老师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先带领学生会读书,然后爱读书,最后达到爱上语文的境界;同时黎老师也传达给我们一个理念:作为一名教师,不阅读注定走不长远;但也不是囫囵吞枣,只需钻其一点,便能触类旁通。
“唯有静心,方能不拒成功”,只有专注于文本,立足作者,才能呈现一堂精彩纷呈的语文课,这是王英老师所秉承的观念。在王英老师讲授《苏武传》时,她从两次劝降入手,立足文本,王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研读,多次诵读原文,从细节描写入手,让学生在文本的挖掘中体会卫律与李陵的不同,从而感知苏武的爱国情怀和对个人气节的坚守。王老师用丰富的教学经验传达给我们一个道理,教师在专业的成长过程中需要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在的种种诱惑和干扰;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的宝藏。唯有如此,才能聚焦于文本,并由文本衍生出自己的思考。
这看似平凡的三尺讲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师生共同演出的舞台。要想在这舞台上上演最好的演出,就需要课堂仪式感,这是王英老师给予我们宝贵的经验,就像《小王子》里说的"仪式能让我觉得某一天某一刻与众不同",仪式感是让学生对语文课堂有所期待,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这仪式感不仅仅是一声简单的起立,也可以是大声地诵读。每次正式上课之前,都是一片朗朗的读书声;多次反复地诵读,情感体验也不断增强,心里的阅读期待也在不断增长,与作者的共鸣也越来越强烈,形成一种真正的对话。
2018年6月27日,我们有幸参加了高一年级三位年轻教师进行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同课异构活动,三位教师的课堂条理清晰,重难点明确,课堂教学都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注重文本的挖掘,重点词句的研读,让学生真正进入到诗歌之中,并能把握辛弃疾"文可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的豪情与悲怆。
随后在与王英老师的交流中,王老师强调在诗歌的理解中一定要立足文本,将学生的思维从其他学科带入到语文世界中,让学生能够"收心";在课堂的构建中,教师应声情并茂营造课堂氛围,带领学生"入境";最后使学生身心调动,透过文本与作者达到情感认知的共鸣。
十天的跟班学习,不足以穷尽师大附中的美丽与硕果,通过此次跟班学习,更让我们对"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皆昏昏使人昭昭"这句话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要知道身只此身,怎能不学须便学,真正达到贤者的高度,在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路上我们将不断求索。
供稿:教科室
撰稿:寸志鸿 尹磊鑫(梁河一中)
审核:校办 鲍学良
编辑推送:信息中心 吕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