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大附中对口帮扶梁河一中纪实(55期)
- 发布时间:
- 2019-05-06 09:49:54
- 阅读量:
-
- 分享:
好风凭借力,送我入青云
2019年4月23日至2019年5月4日,作为梁河一中的老师,我有幸到昆明师大附中跟班学习。我的导师是王应富老师,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听王老师的课以及和他作各方面的交流。
与王应富老师合影 王应富老师的课堂
这次学习,我获益匪浅,最深刻体会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潜心研究,不断学习
(一)教师的潜心研究才有高效率的课堂
王老师的课堂让我充分体会到把握好高考内容的主要性,只有自己充分研究,对所教内容形成自己的理解,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把重要的 知识传授给学生。
王老师教学生背诵《阿房宫赋》,王老师在提示内容的过程中,将文章中的描写与感受的逻辑讲清楚,课堂的“静”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感受老师讲的内容,于是学生很快就能将大段大段的文字背诵下来。在讲解的过程中,有重要且易写错的字词的分析,比如“暇”与“遐”的区别,还有很多的情景描述,这样既帮助学生解决了背不了文言文的问题,更解决了情景默写不理解题目写错句子或者字写错的问题。
课堂效率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学生成绩上,高效率的课堂得益于教师对高考的研究,王老师对《阿房宫赋》和高考要求的研究,使得课堂内容重点突出,每节课前的反复背默,让学生很快掌握了这篇文言文。
(二)站在更高的维度看问题
与王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我体会到站在更高维度的重要性。我们讨论周测试卷的难度,然而,他认为难度不是选题的标准,选题应该选择有规律且争议性小的练习题,让学生掌握其后的逻辑和规律,难度一般比高考难度大一些。和他的交流让我豁然开朗,我们一直被动地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晕头转向,如果划被动为主动,研究云南省乃至全国的高考,过程虽然缓慢,但被动的局面能够得到一些改变。
不仅是教学如此,人生也一样,能够站在更高的维度看问题,才能够绕开一些鸡毛蒜皮的纠缠,朝着更广阔的方向前进。
(三)保持终身学习的状态
常言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大概是我们一生永恒的主题。王老师每天保持学习,他谦虚博学有魅力;而我以前的学习使我能够看的更远,未来的学习还有很长的路。我们交流王阳明、庄子,王老师给我推荐克里希那穆提,我感觉到自己有限的认知又被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对王老师,我很钦佩,对未来的学习,更是充满了兴趣。
二、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自主学习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对于文言文,老师并不进行全文翻译,只讲重要的字词、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一篇新的文言文,我很怀疑学生的接受程度,于是还专门请教王老师。结果王老师告诉我,简单的知识他们自己会梳理,从他们的课后作业中也可以看出这样的情况。如果课堂上的内容学生已经掌握,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做其他科目的作业或者自己进行学习。如果对于课堂内容或者自学内容有疑问,课后都可以和教师进行交流。学生的学习是自由的,他们懂得学习是自己的事,于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动学习,掌握自己的学习节奏。
三、自由的校园气质
校园的整体气质就是“自由”,学生自由学习,教师也自由学习,真正的实现“教学相长”。学校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样的气质现在对学生的影响还看不到或者只能看见一点点,但是这种精神的影响融入血液。在不远的未来,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不自觉地会为自己的自由而奋斗。
环境影响学生,学生也影响着环境,这个自由的环境更由师大附中的老师们一起打造,这样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正如大鹏鸟展翅高飞时那看不见但又无比重要的旋风,正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入青云”,自由的校园气质就是一股不小的旋风。
云南师大附中交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知识和智慧的本事。正如它的办学理念所说“不仅要学会,关键要会学”,他们的实践证明着这句话。
这次学习我的感受很多,虽然时间短暂,但是这段美好的时光在我的生命过程里已经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我看到了老师的优秀榜样,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云南师大附中办学理念中的两句话“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学问;不仅要学会,关键要会学”对于我同样适用。我也想起了母校“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的校训,这些话语都将激励我努力践行,学习奋进,知行合一。
感谢梁河一中,感谢云南师大附中,让我有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
撰稿:梁河一中 黄凤
供稿:教科室
审核:校办 鲍学良
推送: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