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大附中对口帮扶梁河一中纪实(第69期)
- 发布时间:
- 2019-10-23 09:51:03
- 阅读量:
-
- 分享:
专注铸就专业 交流成就一流
我是一名来自边疆贫困县的高中语文老师,这次能有幸到师大附中学习,我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指导教师的课每节跟听,其他时间积极寻找机会听同组老师的课,到高一、高二语文组进行交流。
我与指导教师朱艳东老师
本次学习交流活动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爱岗敬业、勤恳务实才能赢得学生尊重。
我的指导老师朱艳东老师,作为一名执教11年的经验丰富的语文老师,她并没有依靠经验“炒冷饭”。当我看到她备课时密密麻麻的课本,每个字音、每个字词都标注得细致无疑,甚至学生容易写错的字,会错写成哪一个,她都用铅笔标注在旁边。试问老师对自己要求如此严格,学生怎么会学不好呢?在文言文课文教学结束后,朱艳东老师还亲自查学生背诵,在背诵的基础上分段默写,交上来后朱老师逐字批阅,对错字达到五个以上、漏句的同学,朱老师做登记后要求他们重新背重新默。在夯实基础方面如此细致入微,长此坚持,学生的基础必然会十分巩固。正是朱老师这种爱岗敬业、勤恳务实的精神,感染到学生,翻开朱老师所教的学生作业,整洁美观、认真细致。看得出来,正是朱老师的以身作则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使他们对语文科目充满热爱。这也是我最该学习的地方。
二.微笑鼓励比抱怨责备更有效。
在我跟班学习期间,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下与学生交流,朱老师从来没有发怒指责批评学生。朱老师总是带着暖心的微笑,不断给予他们鼓励。对默写不过关的同学,朱老师也是微笑着对他说:“是字写错了么?”“是粗心了一点对不对?”“所以下次要注意一点对吧!”“不过这篇课文本来就挺难的,再花点功夫好吗?”“还可以再来(背)一段么?”反思我自己,我总是在课堂上大发雷霆:“到底有没有在听!”“你们是不想学了么”对于达不到自己期望的同学,我总是打击指责:“这么简单都出错,你怎么搞的?”“还不会,还不会下来抄?”所以,找朱老师背书检查作业的同学,离开的时候都会很开心的说:“谢谢老师!老师辛苦了!”他们对老师是感激的,对语文学习是充满动力的。而我每次找完学生谈话,学生都很不开心,学生对我和语文是畏惧的,通过与朱老师的对比,我深刻的认识到,也许我自认为的为了孩子负责的态度,实际上伤害到了学生,打击了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这是我必须立刻改变的地方。
三.过硬的专业基础是自信授课的前提。
8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我自认为对课文已经吃得很透,专业素养已经足够驾驭课堂教学了。但是听完师大附中老师们的课。我被他们深厚的文学功底折服了,同时我对自己的浅陋自惭形秽。在跟班学习的这几天,我积极跟听指导教师朱艳东老师的课,并插缝听了蒋文老师、何艺梅老师、廖支新老师、谷春娜老师等同科目老师的课。听了他们的课后我深刻认识到自己专业素养的不足。老师们在授课时能根据课文的内容做有效的延伸,表现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灵活的课堂驾驭能力。如:朱艳东老师在讲到庄子的《逍遥游》时,对“绝云气,负青天”中的“绝”字,补充了《劝学》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绝”字,说明它的意思是“穿过、横渡”;蒋文老师在讲授“抢榆枋而止”中“抢”字的意思时,举了成语“哭天抢地”来正字音,解释其意思是“触碰”; 廖支新老师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时,把这篇课文与《邹忌讽秦王纳谏》的论证思路做对比,让同学领会古人委婉含蓄却一针见血、旁征博引掷地有声的论辩色彩。这些恰到好处的延伸拓展,考验的是教师的文学积累真功夫,是任何课堂教学技巧取代不了的,今后我必须多读书、多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及时给自己“充电”。
四.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积累奠定学生的基础。
师大附中的老师们从高一开始就有意识的让学生积累各方面的知识。如:朱艳东老师让学生积累古代文化常识、时事热点并按小组上来讲解;蒋文老师让学生课前3分钟分享古诗词并全班背诵。这些积累活动不但拓展了同学的知识面,培养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了课堂积极性,还锻炼了同学的表达能力,一举多得,值得借鉴。
五.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注重思维训练,强调思辨能力。
师大附中老师们的课堂,既不是满堂灌,也不是盲目的让学生乱“动”。我听课感受最深的是老师们非常注重学生的思维引导和表达交流。在课堂上老师们会充分留时间给同学思考,并让他们表达。如:朱艳东老师让学生自己分析香港问题,并放权给他们自己去讨论、去表达,学生就香港问题的产生原因、香港群众的态度、微博网友的观点、香港的教育问题、等方面做了深刻的分析,并以“当代青年面对不同的环境、事件如何理智、清醒的抉择处理”为切入点分析了作文的实践性;何艺梅老师在讲评月考试卷时对现代文阅读的选择题有争议的选项停下来留时间让他们自己讨论。他们的课堂都在努力调动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发言权、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反观我自己的教学,我总是给学生现成的结果。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对和错的理由是什么。主观题答题的思路是什么、得分的标准是什么、不得分的原因是什么。却从来不关心学生在想什么,他的思路是怎么样的。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填塞式”教育,导致我们的学生在做题的时候,思维总是片面的,理解总是局限的,答案总是雷同的。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必须改掉这一弊病,努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上是我本次学习的几点最重要的心得体会,学无止境,教育工作更需要不断充电,甚至是给自己换血,正如衡中名师陈春芝老师所说“好课要用一生去打磨”。回到梁河县第一中学,我一定努力改进自己教学的诸多弊病,努力促进自己发展,在三尺讲台上不断成长,成就孩子更健康、更全面的发展。
撰稿:梁河一中赵文靖
供稿:教科室
审核:鲍学良
推送: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