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归档文章

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教育实践工作(2018)集体研讨(第3期)

发布时间:
2018-06-09 08:24:00
阅读量:
分享:

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教育实践工作(2018)集体研讨(第3期)

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                   

——对附中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和沉淀一种独一无二的特质。它体现着学校的灵魂和精神,反映着学校倡导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对师生的成长及校园建设至关重要。因此,关于校园文化的育人价值以及我对附中校园文化的调查与思考自然而然成为了我们第三次集体研讨活动的主题

本次研讨活动于65日上午在云师大附中一楼会议室召开,参加此次研讨活动的有云南师范大学带队教师谭晓云教授、云南师大附中总协调教师教科室副主任唐金老师以及来自云师大20位研究生,本次研讨活动的主持人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高然

来自心理、地理、语文、外语专业4同学结合所接触到的附中校园文化氛围,分别从不同角度分享了自己对校园文化的思考与见解。最后,由师大谭教授与附中唐金彬老师点评指导并组织参会学生进行交流。

地理专业的郑蕊同学校园文化理论为基石,对校园文化的内涵与育人价值进行了具体的解读。她结合日常的所看所感与学科背景,从附中的校园环境、硬件设备、规章制度、校风校训等方面表达了对附中放羊吃草高度自治、自由开放之风的认同。通过附中众多学子对母校的强烈依恋及归属感、自豪感、认同感来证明附中校园文化育人价值的实现。

英语专业的王灏同学从文化、校园文化以及高中校园文化等不同层面对研讨主题进行了具体的解读。她通过一系列的例证来说明师大附中有着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育人魅力,并进一步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文化品格出发,建议附中设计相应的活动和校本课程,将中华文化与英语学科所特具的路径和独具一格的视角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在与国学相辅相成的英语学习中感受独特的学科美,并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汲取中华优秀文化做到真正的会做人、会做学问

文学院的刘芳同学以附中三环校徽为支点从爱庆祝新中国、重科学、争自由民主个方面探讨了附中的校园文化。众所周知,西南联大的传统并未在去的岁月中冻僵,虽时过境迁,但精神永恒。附中的三环校徽西南联大精神一脉相承新时代的附中继承并发扬了爱庆祝新中国、重科学、争自由民主的优秀传统,这对于我国的高中教育来说异于一面难得的镜子。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高然同学首先分享了他对附中校园文化的观察,他认为师大附中之所以办学优良、广受社会好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附中优良的校风学风。附中能够挖掘学生的各项能力并顺势利导,让每个学生都有存在感。高然同学结合自身的专业,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结合起来

发言结束后,由云南师范大学谭晓云教授和附中唐金老师进行指导与点评。

谭晓云老师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就以上同学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进行点评与指导。谭老师肯定了同学们的发言各有特点,大家能从各自学科的角度对附中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分析与思考。但美中不足的是,同学们要学会把问题放到学理研究的框架中去做、注重培养自己的学术思维品质、养成研究性看待问题的习惯。针对这一研讨主题我们在研究时首先需要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接着进行调查,继而对现状进行合理描述,然后在学理的基础的上思考已有现状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建议,这才是学理研究应有的思路。研究论题时固然需要一个支点即视角,视角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结论,所以大家不单要有学科视角还学会变换视角,从而对论题有一个全面的把握。

C:\Users\jks2\Documents\Tencent Files\363448673\Image\Group\}CZCFG98~[EF5J}{C_7]E$9.jpg

唐金老师在总结发言中,充分肯定了同学们对附中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认为研讨活动达到了预期目的。唐老师指出,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校园文化也是一种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形态,既有显性文化,也有隐性文化,既有内在文化,也有外显文化,既有校内文化,也有校外文化,大家应站在更为宽阔的视野来观察与审视校园文化,全面挖掘校园文化的内涵价值,通过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让广大师生在潜移默化中体验、感受附中的文化魅力,润物细无声地形成一日附中人,一生附中魂的精神品质同时,唐老师还简要介绍了附中的放羊吃草理念放羊吃草并非随意的放,而是在教师引导示范、教会学生方法放手,让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吃草,这深深体现了附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通过此次研讨活动,同学们对附中校园文化建设有了深刻的认知,希望同学们在接下来的习过程中,以开阔的视域继续深入了解附中校园文化,之后无论大家走到哪一个工作岗位,都不忘附中文化对我们的熏陶。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供稿:云南师大附中教科室

撰稿:师大硕士研究生  师启迪 郑蕊 王灏 赵旭

审稿:校办  鲍学良

推送:信息中心  吕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