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大附中“新竹工程”之悦读项目(2018年第7期:刘雄)
- 发布时间:
- 2018-04-16 21:12:00
- 阅读量:
-
- 分享:
云南师大附中“新竹工程”之悦读项目(2018年第7期:刘雄)
有效教学应从良好的教学设计开始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
刘雄
翻开《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有些压力,精心阅读,一字一句催人奋进,动人心弦。高楼大厦,从图纸设计开始,有效教学,从良好的教学设计开始。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是根据设计师的想法盖高楼大厦给人们选择,还是根据人们的想法来设计房子,显然,“理解”成为设计的前提,理解主体,于教学便是理解学生。
“理解”,简意为了解、明白。本书综合分析了教育经典理论,将理解的基础分为需要熟悉的知识、需要掌握和完成的重要内容、大概念和核心任务三个层面。让教师们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有开阔的思路和清晰的路径;让学科大概念、本质问题、深度学习、核心素养等诸理念有了可循的方向与阶梯。教师在学习理解教育理论后,有了设计的一定基础。如何实事求是的理解,理解学生,就是要反过来想学生需要什么、知道什么,这就需要逆向理解。
“逆向”,有趣的学习和有效的学习是需要区分的,将学生获得理解和将自己的理解告诉学生是不一样的。逆向设计的概念,就是思考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学生需要什么。在常态教学设计中,评估是教师最后要做的工作;而逆向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在确定了所追求的结果后,首先就要考虑评估方案,书中称之为“可接受的证据”。逆向学习的阶段为“ 阶段1: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什么是期望的持久理解?阶段2:我们如何知道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结果?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阶段3:如果学生要有效开展学习并获得预期结果,他们需要哪些知识(事实、概念、原理)和技能(过程、步骤、策略)?哪些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所需知识和技能?根据表观性目标,我们需要哪些内容,指导学生做什么,以及如何用适当的方法开展教学?要完成这些目标,哪些材料和资源是最合适的?”
逆向设计会使预期结果,关键表现以及教与学体验之间产生更大的一致性,从面使学生有更好的表现。 结合化学教学实践,以“第二节 氨 铵盐”教学设计为例,尝试以下设计:
阶段1: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什么是期望的持久理解?
氨气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是可以接触到的,猪肉的变质等都会产生氨气。学生应该知道氨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生活中遇到氨气泄漏应该怎样做才能保证安全。从知识和技能方面,学生应该知道从氨的结构来理性推测氨可能具有的性质,学生可以从生活中闻到的氨气气味来了解氨气性质,透过现象看本质,学生值得理解的是通过实验来验证和进一步探究氨的性质,学生期望持久理解的是化学学习方法:结够决定性质使学生有一种成功感、喜悦感。为了顺利的完成确定的教学目标,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时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法,具体采用了如下一些手段和措施: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本节课采取用向学生介绍德国化学家哈伯.哈伯被称为天使和魔鬼的化身,称为天使就是:他是第一个从空气中制造出氨的科学家。使人类从此摆脱了依靠天然氮肥的被动局面,加速了世界农业的发展。魔鬼:由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事中,哈伯担任化学兵工厂厂长时负责研制、生产氯气、芥子气等毒气,并使用于战争之中,造成近百万人伤亡。从而引入氨,而引发学生对氨气学习的兴趣。
阶段2:我们如何知道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结果?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通过情景的创设——提出问题——探究实践——意义建构,学生知道了多少,对知识掌握了多少,如何评价和评估学生对氨气掌握程度。有效提问和讨论回答后,对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过程方法就可以了解,设计中,设计以下问题组:设置问题组,层层递进。
问题是推动教学的动力,为了使本课目标的达成,设置了如下问题组:
问题1:结构决定性质,请你根据氨的结构,结合生活经验。预测氨的性质。
问题2:如何用实验来证明氨气是否溶于水?
问题3:氨气溶于水仅仅是溶于水吗?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问题4:液氨和氨水组成相同吗?
问题5:氨和浓硫酸反应了,但为什么看不到白烟?
问题6: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一3,请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氨还可能具有什么性质?它可能与哪些物质反应?
问题7:性质决定用途,氨气有些什么用途呢?
问题8:在生活中遇到氨气泄漏应该怎样做才能保证安全?
阶段3:如果学生要有效开展学习并获得预期结果,他们需要哪些知识(事实、概念、原理)和技能(过程、步骤、策略)?哪些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所需知识和技能?根据表观性目标,我们需要哪些内容,指导学生做什么,以及如何用适当的方法开展教学?要完成这些目标,哪些材料和资源是最合适的?”
教学层次采用先从氨的结构来理性推测氨可能具有的性质,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和进一步探究氨的性质。课堂教学形式采取“边实验、边讨论、边讲解”的教学方法,加大实验力度(改进、增补、创新),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让学生明白理论指导实践、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客观真理,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思考、讨论、启发等手段和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达到课堂教学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突破难点时利用实验(氨的酸碱性实验)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回顾氯水的成份)。
通过对教材背景的分析和对教法、学法的构思与准备,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做了充分的课前准备。然后我通过情景的创设——提出问题——探究实践——意义建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学习。
(1)课前准备
1.实验准备:喷泉实验、浓氨水与浓盐酸的实验、氨气的溶解性及酸碱性实验
2.课件准备:展示氨的电子式、结构式
3.氨分子的结构模型
(2)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想法 |
课堂引入:天使和魔鬼的化身。 | 学生观看幻灯片。 |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更快进入课堂角色。 |
知识回顾 思考:根据高一第五章所学的氨的电子式和分子的极性以及氨的结构,进一步复习氨的化学式、电子式等知识。 板书:一、氨的结构 | 学生回顾书写氨的电子式、化学式、结构式并请一个学生上台书写。教师订正。 | 复习旧知识,降低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难度。 |
提问学生。自然过渡 问题1:根据氨的结构,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推测氨可能具有哪些性质? | 学生思考、讨论(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氨可能具有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1.培养学生的理性分析思维能力 2.加强学生对氨分子结构的认识 3.让学生感受生活与化学的密切关系 |
板书:二、氨的物理性质 (向学生展示一瓶收集好的氨气,引导学生回答氨的物理性质)当学生学习到溶解性时,展示问题2,起到过度作用。 | 学生发言、相互补充、小结结合生活常识:实验、教材认识氨的物理性质。 | 培养学生的自我分析、小结能力。 |
问题2:如何用实验来证明氨气是否溶于水? 1.氨气的溶解性实验探究(强调实验要求、实验目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请学生回答并请学生 上台演示)。 | 请学生讨论回答,设计实验方案,并请学生上台演示。 | 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到氨气溶解性大,学会设计实验。 |
问题3:氨气溶于水仅仅是溶于水吗?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演示喷泉实验 教师演示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m结论分析喷泉实验后,自然过渡,酚酞变红,说明氨与水发生了反 应。 | 学生观察实验,并思考(1)为什么会形成喷泉? (2)为什么溶液变红? (3)圆底烧瓶没有充满的原因是什么? | 1.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作风。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
板书三:三、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分别讲解氨与水的反应。一水合氨的性质后,提问。 |
|
|
问题4:液氨和氨水组成相同吗? 难点:氨水成份分析(结合实验、对比氯水成份的分析方法) | 回顾氯水成份、讨沦氨水的成份。 | 帮助学生解难释疑,全面掌握氨的性质。 |
讨论:氨水的成份(请学生回答后,投影展示) |
| 培养学生由局部到整体的归纳能力和不断追求的学习精神。 |
[过渡]氨气是一种喊性气体,氨可不可以和酸反应呢,下面请看三个实验(请两个学生上台做)教师演示氨与盐酸反应.强调操作,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 请同学上台实验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
|
问题5:氨和浓硫酸反应了,但为什么看不到自烟? [板书] (2)氨与酸的反应问题6:氨中氮元素的化台价是一3,请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氨还可能具有什么性质?它可能与哪些物质反应? | 学生讨论回答,总结出结论。 | 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自然过渡。 |
【板书】(3)氨的还原性(回归教材学习氨的催化氧化)课后研究性学习思考:查阅资料,氢气 能还原CuO,氨能还原CuO吗? | 请学生根据教材,分析氨与氧气的反应。 学生课外探究学习。 | 培养课外自学能力,加深氨气的还原性。 |
问题7:性质决定用途.氨气有些什么用途呢? 学以致用 | 学生结合课本教材和生活经验讨论回答。 |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氨的用途。 |
问题8:在生活中遇到氨气泄露应该怎样做才能保证安全? | 学生根据所给材料讨论自救措施,以及说出每种措施的依据。 | 进一步升华所学知识,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科的实用性,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 |
小结:分为学生小结和教师小结。
2、哪些气液组合还能利用右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喷泉实验。 | 学生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知道了…… 我感受到了…… 我惊度的是…… 我想…… 教师总结: 氨气 气轻味臭易液化, 液氨气化温骤下。 易溶于水成喷泉, 青春洗礼傲梅花。 氨成氨水弱碱性, 靠近盐酸白烟起; 加热氧化续放热, 火燎青春做火炬。 | 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总结,以快乐的心情而结束这节课,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 |
|
|
|
教学设计最后,结合教师的小个性,将化学知识以诗歌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师生情感共鸣。
氨气
气轻味臭易液化,
液氨气化温骤下。
易溶于水成喷泉,
青春洗礼傲梅花。
氨成氨水弱碱性,
靠近盐酸白烟起;
加热氧化续放热,
火燎青春做火炬。
教学是一种生命活动,要让师生情感共鸣,教师就要精心设计课程,努力上好每一堂课,要时刻把每一个学生放在心上。
参考文献:
[1]格兰特·威金斯, 杰伊·麦克泰格.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M]. 闫寒冰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供稿:云南师大附中教科室
撰稿:化学组 刘雄
审稿:校办 鲍学良
推送:信息中心 刘京 吕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