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信息

四处课堂 一样魅力——协作体第十三届年会特别报道(4)

发布时间:
2005-06-23
阅读量:
      本届年会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展示课和说课评课活动“迫不及待”地先于开幕式在四个多媒体大教室早早进行了,“早产”的教学观摩活动却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精彩,正如云南师大附中杨淑芬校长在下午的开幕式上所言:以教师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活力,把课堂变成学生发挥生命活力的空间,变成教师展示人格魅力的舞台。请看发自各活动现场的报道。


  语文教学观摩开幕了!

  在深冬的讯息第一次发送到昆明的十一月一日,云南师大附中就迎来了第十三届部分大学附中教学协作体教学观摩活动。来自辽宁师大附中、山东师大附中、天津南开大学附中、湖南师大附中的四名教师于今晨展示了他们各自的风采,吸引了云南师大附中校长杨淑芬老师、云南师大附中高新一中副校长田云灿老师、云南省教育教学专家以及云南师大附中、云南师大高新一中、云南师大附中大理分校的部分专家及教师。第一报告厅掀起了一阵阵学术交流的热浪。
  首先拉开教学观摩课程帷幕的,是辽宁师大附中的孙晓波老师。她讲授的课程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我们的心里放入一首诗,让它沉淀出一个节日。”这是孙老师开篇讲的一句话,留给了我们许多遐想和思考。在轻音乐的伴奏下,孙老师将所有的听众都带进了海子的诗歌王国。在一次次的朗读和点拨之中,学生们的朗读也随之进步,不断的有精彩的感悟从学生的嘴里流出,教学一步步深入。最后的拓展阅读更打开了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理解了海子的诗歌精神。最难能可贵的,是孙老师巧妙的处理了讨论“海子为什么选择死亡”这个容易引起争论的话题。在高晓松的《白衣飘飘的年代》那优美的旋律中,我们都理解了海子、理解了他的痛苦和幸福。
  来自山东师大的郝红老师给我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便是非常强劲的理论功底。郝老师开篇请学生们自己找出这首诗歌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学生们很快找到了“幸福”一词。郝老师把握时机,提示学生:“大家这么快就找到了幸福,请大家一定要珍惜啊!”这既提示了听众“幸福意味着什么”,又引起大家对海子的“幸福”的思索。之后的教学水到渠成,围绕“幸福”展开了讨论。
文言文历来就是教学的难点。然而,来自天津南开大学附中的王渝曙老师和湖南师大附中的郭在时两位老师却给我们展示了两堂别开生面的文言文教学课。他们讲授的课题同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带给我们的却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配乐朗诵录音由王渝曙老师亲自操刀,在她那抑扬顿挫、停顿适宜的朗读之中,学生们都沉浸在了课文的意境之中。王老师还在发扬课改精神、在拓展学生能力方面进行了努力:在教学中穿插
了对王羲之书法鉴赏的内容,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郭老师却别树一帜,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不仅要理清文意,而且分学习小组对老师设计好的探究课题进行讨论,制作成幻灯片。在课堂上老师适时的进行点拨和总结。在学生们精彩的发言和郭老师的引导下,一堂精彩纷呈的课改模范性课程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总之,今晨的语文教学观摩课程为云南这快热土带来了新的活力。衷心预祝年会圆满成功!

                                            (记者 和杨)

  数学现场

  11月1日,全国部分大学附中教学协作体第十三届年会在美丽的春城昆明拉开了大幕。上午来自首都师大附中,福建师大附中,陕西师大附中及我校的四位老师,为大家奉献了四堂形态各异、精彩纷呈的观摩课(《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他们的课在下午专家们的评课中都受到了肯定。
这几位老师的课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极力地倡导新课程改革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的是主导作用。”这一新的教学理念。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些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们通过自己的研究,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教师的角色由单纯传播知识转化为组织学生讨论,点拨启发学生思考总结,帮助他们抽象出基本的理论;同时教师还应用计算机演示,将现代技术与数学课程进行了很好的整合,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这样使得课堂不再是教师个人的舞台,而成为学生和教师合作学习、研究的问题的大舞台。
虽然这四节课的课题是一样的,但每一位教师在深入挖掘了教材中知识内涵的基础上,又各有自己独到的教学设计与思路。首都师大的常老师很年轻,她的教态亲切,语言优美,课上注意和学生们进行交流;她利用折纸的方法取点作图,让学生动手作出双曲线的图形,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好奇心,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而福建师大附中的苏老师,课堂中注重学生数学逻辑思维、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从而进一步使学生“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陕西师大附中的符老师是一位仅有两年教龄的青年教师,她紧扣教材,强调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明白“数学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