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信息

全面落实十八大“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促进教育新发展

发布时间:
2013-03-14
阅读量:

                                                  杨远贵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改革开放进入攻坚克难、继往开来、新陈代谢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把“科学发展观”确定为但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指导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早在199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在其《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主体报告中就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前提,是“硬道理”,是一切发展的条件;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和归宿是人的生存和发展,这里的人,应该是一个个生命的“个体”,不分宗教、种族、性别、贫富、老幼、城乡,尊重并关注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从关注经济增长到关注人的生存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理念的重大发展和进步;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在这里,胡锦涛和中国共产党总结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特别强调中国的发展必须是全面的发展,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自然等各方面全面发展,而且各方面的发展必须是协调一致,长远持久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从理论上讲,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从实践上讲,又是与时俱进地对建国以来特别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反两个方面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升华、发展。不仅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发展理论和发展战略的重大发展和升华,而且必将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那样,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伟大转折。因此,全面深刻理解十八大“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完整科学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在实际工作中全面深入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主动自觉养成科学发展的观念,科学发展的目标,科学发展的方法,科学发展的行动。“科学发展观”,将在二十一世纪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教育等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成为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一、以人是为本,确立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和教育模式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教育是培养和塑造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教育人的问题。教育的发展,说到底是人的发展。培养教育人,这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培养教育什么样的人,是学校教育理念和发展理念的根本体现,是学校办学目标和办学方向的根本体现。这个看似简单幼稚的问题,至今教育主管部门和许多学校并没有科学的加以解决,以至于用“升学率”、“考试分数”代替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成为中小学办学的普遍现象。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发展理念,把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科学发展作为学校办学的第一要务,把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把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学校的办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测量评估等各项工作中,以便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

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是由学校的培养目标来决定的。以往的学校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重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全面性,忽略了教育主体的学生和教师的发展,课程内容全、多、难、深,成人化倾向十分严重,让学生老师去适应课程,完全是主客颠倒。课程脱离社会生活,脱离时代发展,脱离师生实际的现象十分严重。虽经历多次课程改革,但整体的指导思想和课程结构变化不大。学校教育本应走在时代的前列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学生的身心成长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全面重视学生的科学发展,终身发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让学校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为之服务。但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和办学模式,与教育的本意相去甚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科学发展的理念,科学发展的办法和策略,科学发展的行动,逐步摈弃以应试为目的,以分数为目标的陈旧过时的教育模式,全面构建科学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适应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教育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师生评价体系等新型教育模式,努力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二、“以人为本”,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专业素养的教师队伍

教育的发展,学生的发展,需要通过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来实现,而学校科学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则需要每一个教师的具体学科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来实现。教师的教学理念如何,职业道德素养如何,学科专业素养如何,教育教学的艺术水平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而且还会影响到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和信度,更会从根本上影响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教育的发展,一方面是指学生的全面、协调、终身发展,另一方面是指教师的发展。必须全面重视教师队伍的发展和建设,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教育思想科学先进,作风扎实高效,业务水平精湛,爱岗乐业的教师队伍,这是关乎学校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情,决不可等闲视之。有了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教师队伍,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

    对待教师的劳动,一是要尊重。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领导者,要千方百计尊重教师,善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尊重教师,首先要用平等的态度对待教师,用朋友的身份与教师交往。领导者如果居高临下,冷若冰霜,就会在校长与教师之间树起心理的障碍,形成心理的隔阂。其次要尊重教师的个性。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在他们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校长不要过分地追求管理要求上的整齐划一,不要用死板的条条框框去限制教师充满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二是要理解。教师的工作是复杂的,隐形的,不可单以时间来衡量,这就需要校长对教师的工作性质、工作量给以理解。作为学校管理者应做这方面的有心人,融洽与教职工的情感,这样,教职工也会视领导为知己,他们就容易在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上找到最佳结合点。作为校长,应注意主动和教师交流,增进沟通和理解,拉近管理者与教师的距离。用爱心、关心、真心、诚心打造既严谨有序、宽松和谐的教职工群体,使管理者和教师成为彼此信赖,相互尊重的知心朋友;三是要关心。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承受的心理压力也比较大。作为学校管理者,必须设身处地地替他们着想,多方关怀,减轻或转移他们的压力,让他们以较好的心理状态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有各种需要,渴望自身价值的实现。要关注教师的这些需求,帮助他们实现发展价值。

三、建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制度

学校的科学发展,必须有科学的管理制度作保障。而管理制度是否科学,是否符合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要求,关键在于制定的管理制度是否适应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否符合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必须建立一套符合“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以人为本”、“可持续”、“统筹兼顾”的要求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奖惩制度,评价制度,晋职晋级制度等,优化配置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后勤资源,社会资源,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一位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保证学校教育教学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学校的管理制度是否科学,其评判的基本标准就是,这种制度是不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和教师为本),是不是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是不是有利于协调学校改革发展进程的各方面关系,是不是有利于学校办学目标的全面实现,是不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四、“以人为本”,建设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

“科学发展观”要求,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不断加强和改善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由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组成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表层结构,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中层结构,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投入了很多的资金和精力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但对学校的软环境,即制度文化、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文化等组成的校园精神文化,投入的资金和精力明显不足。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通过制度文化、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文化的建设,使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走上健康和谐的正确轨道,形成具有附中特色的、以人为本、宽松和谐、健康向上、开放包容的现代校园文化,确保附中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发展,借经济改革的东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行各业改革的逐步推进,本应走在经济社会发展前列,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潮流的教育,却落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后面,甚至于与经济社会发展、与学生的发展越来越脱节,与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的愿望越来越遥远,教育体制的陈旧过时,教育内部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明显,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教育管理体制的高度集中化和单一化,学校管理的行政化,教育理想的淡化和弱化,教育目标的庸俗化和功利化,教育内容的成人化和复杂化,教育方法的模式化和僵硬化,学生学习过程的被动化、死板化,教育评价的单一化和标准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畸形的“应试教育”,“精英教育”,“淘汰教育”;学生畸形发展,缺乏生机、活力、创造力;教育“大跃进”,只讲数量,不讲质量、效益;学校与学校、城市与乡村、穷人与富人之间的教育差距不断扩大,教育的公平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教育行业已成为学生、家长、教师、社会意见最大的行业之一。教育本来承担着向人类社会传播科学,探索真理的责任与使命,但可悲的是,我们现行的教育却不讲科学,以至于乱象丛生。因此,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和规范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对于解决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显现出来的诸多问题和矛盾,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