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信息

“化学课堂观察理论”集体研修活动简讯

发布时间:
2014-06-19
阅读量:
传导教研成果,锤炼教坛新秀
——“化学课堂观察理论”集体研修活动简讯

        2014年5月22日、6月5日、6月13日,云南省“王洁名师工作室”集体研修活动在云南师大附中举行。该工作室全体成员、学员、师大附中化学组全体老师以及来自兄弟学校的部分老师参加了该活动。

        本次研修活动以“传导教研成果,锤炼教坛新秀”为主题,由工作室《化学教学有效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组牵头组织实施。研修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由师大附中化学教研组长蔡秋燕老师主讲“化学课堂观察理论”。第二阶段分别由工作室成员陈姝阳、任红雷老师各呈现一堂示范课,工作室学员张庆伟老师上一节学员研修课。工作室其它成员及参加研修的老师通过课前沟通,从五个不同的维度对两堂课进行课堂观察。第三阶段是课后会议及形成观察报告。
        研修活动中,工作室成员、云南师大附中陈姝阳老师呈现了一堂生动精彩的示范课——《苯》。她使用猜谜语的方式引课,让人眼前一亮:“有人说我笨,其实我不笨,脱去竹笠换草帽,化工生产逞英豪”形象生动的认识了“苯”的写法,渗透汉语言文化。围绕苯的结构和性质,陈老师用“看、探、研”三种基本方法“逐步深入、步步深入、逐步提升”地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和学习,“观察、讲解、探究、练习、交流、讨论、综合运用,层次分明”,实现了教学知、情、意、行等目标的高度和谐统一,展示了她作为名师工作室成员的扎实教学功底,为本次活动提供了有效的研修价值,给参加研修的全体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陈姝阳老师的成员示范课

        研修课环节由工作室学员、昆明市第八中学张庆伟老师施教,他上的课题也是《苯》。张老师采用播放昆明引进XP项目的新闻短片引课,贴近学生生活,一下子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张老师的展示课内容充实,活动开展有序,知识拓展合理,设置的问题虽有一定的难度且具有发散性,学生不能立即作答,但通过一段时间的思维,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可从不同方向去思考,得到自己认为合理的答案。


张庆伟老师的学员研修课

        对同一个课题《苯》,两位老师都采用了实验、实物、图片、视频短片、视频实验及板书等辅助方式,大大增加了趣味性,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不枯燥乏味,充满新鲜感,提高学习兴奋度,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师讲解的有效性。

        工作室成员、云南师大附中任红雷老师呈现示范课是《金属晶体的原子堆积模型》,任老师课前准备了很多乒乓球,胶贴,布置每个学生模仿教材上的模型用乒乓球堆积了金属晶体的原子堆积模型,课堂上学生看着自己堆积的模型在任老师引导下理解晶体结构的有关知识,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可观性和对三维立体空间想象的形象性,在结合图片、板书,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金属晶体的原子堆积模型。




任红雷老师的成员示范课

        课后,参加活动的全体教师来到化学教研组办公室,汇报并讨论观察结果、提出教学建议。最终老师们根据观察结果形成了书面观察报告。




工作室主持人王洁老师介绍来自各校的老师并汇报“教材二次开发及其效度”观察结果



工作室成员、教研组长蔡秋燕老师汇报“教师讲解的有效性”观察结果


工作室成员李琳老师、曾国林老师,学员王凤敏老师分别代表观察小组汇报
“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学生课堂的投入度”和“培养学生思考习惯的效度”观察结果

        师大世纪金源学校教研组长王老师和师大实验中学教研组长朱老师分别在课后会议上交流发言,他们认为:此次研修活动内容丰富,质量上乘,受益匪浅,体现了工作室追求务实、严谨、创新的学术研究之风。





师大世纪金源学校化学教研组长王老师交流发言                师大实验中学教研组长朱老师交流发言

        本次活动把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面的问题整合在一起,共同交流,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分享经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平台,有助于老师们专业能力的提升,同时相互间的交流也在潜移默化中传达了一种严谨的学习精神和教学态度。相信“王洁名师工作室”通过研修活动的开展,将会更好地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搭建平台,培育出更多的骨干教师、名师,为基础教育做出更大贡献。

(撰稿:工作室成员曾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