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信息

躬逢盛会,幸何如之——记首届“自清语文高端论坛”

发布时间:
2016-12-12
阅读量:
躬逢盛会,幸何如之

——记首届“自清语文高端论坛”

    2016年12月9日,昆明城遭遇了大雪节气后的第一场浓雾。早上7点,晨曦未至,寒风刺骨,能见度低,我们语文组十余人,在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廖支新老师的带领下,驱车去呈贡赴一场期待已久的盛会——“首届自清语文高端论坛”。

 

    本次盛会由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和《名作欣赏》杂志社联合主办。云南师范大学是西南联大故园,秉承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风,遵循“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多年来深耕边陲,为云南教育培养输送大量师范人才,对推动云南教育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名作欣赏》杂志是由名作欣赏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全国唯一的以鉴赏中外古今文学名著为内容的大型期刊,是鉴赏中外古今优秀文学作品的名牌期刊。此次盛会的召开,实是教育界与出版界社会担当与责任精神的显现,冠名“自清”,亦是对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朱自清先生的缅怀与致敬。本次会议聚焦“名作阅读与名作教学”,邀请到国内一流的教育专家、学者,吸引了大批一线中学语文教师,旨在对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语文教育研究中的学术生长点——中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和阅读教学能力问题提出建议和启迪。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能亲临会场,聆听大师的声音,促进自我阅读教学的思索与提高,心里着实感到荣幸与欢欣。

 

    会议在云师大校长蒋永文教授、《名作欣赏》执行主编傅书华先生和云师大文学院院长胡彦教授的先后致辞中拉开帷幕。三位老师,都表达了对此次盛会议题的共识:阅读越来越成为制约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瓶颈。学生忙于做题,没有时间读书,甚至没有养成读书,特别是读整本书的习惯;教师热衷于教学设计,设计教学的时间远远多于研读文本的时间,而文本解读又主要是教参解读而非原作解读。三位老师对此提出共同呼吁:名作是学习语文最有效的载体,要让语文学习回归本真,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提高一线语文教师阅读名作、解读名作的能力迫在眉睫。基于这样的认识,云南师范大学开创了“朱自清卓越语文创新实验班”,这是一次教育培育模式的创新,更是对现今语文教师培育模式的一次突破。该班大学本科四年,要求完成百部经典作品阅读,学生们的老师由学术导师(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研究专家)、写作导师(云南省著名作家)和教学导师(云南省著名语文教师)组成,着力培养学生(后备师资力量)阅读和写作教学能力。本次会议,也是对阅读教学认识的分享和践行。
    接下来的议程是郑国民教授的发言。郑国民教授是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兼教育学部副部长,教育部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修订组专家,全国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长,北京师范大学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他分享的议题是《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改革》。郑老师展示了新修订的高中语文学业水平测试的部分样题,分享了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材设计的一些思考,提出要重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他提到,各学科要有学业质量标准,这些均会在平时测试和高考中体现。高中语文教材编写不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不强求面面俱到,追求学习任务的典型性,注意活动设计,教学资源的最低要求和适当选择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认为:未来的语文测试不需要准备,或者说是更强调12年学习准备,因为核心素养下的学习观从关注碎片化学科知识技能转为关注复杂、不确定的现实问题解决;从关注对他人知识的理解或反应,到关注综合运用和主动创造知识;从关注学什么,到关注如何学习和学会学习。

 

    接下来是叶开老师的发言。叶开老师是知名作家,《收获》杂志副编审、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曾以其专著《对抗语文》的书名为旗帜,将矛头指向当前的语文教材。他分享的是《万物互联下的深阅读和迁移式阅读》。叶开老师指出:万物互联是互联网之后的最大现实,信息爆炸知识爆炸成为现实,要区分高折旧率知识和高保值率知识,要学会运用知识的两种方法(预存储和即需即学),要多进行深阅读和迁移式阅读。叶老师的发言,我想在场的老师都倍感压力,这确实是对教师阅读教学能力的极大考验。

 

    上午的最后一项议程是胡彦教授的发言。胡彦教授在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领域享有盛名,当代文学批评引人注目,思想敏锐,见解独到。他从自己近年来读经的思考中阐释了文学、文化和文明的深层含义,指出其实从许慎、《周易》中已经不能简单把文字理解为符号,文字有天地乾坤所在。他通过对《论语•学而》篇中“学”“时”“习”三字的字源性分析,指出教育乐在其中的境界是明天地人三才之道,应时应地付诸实践才能达成,学习的价值是学到的知识的实践意义。他提出汉字不是工具性的而是人文性的。他的认识,对广大语文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辨明语文的本质,倡导名作阅读的意义有启迪作用,让我们对古老经学的现实价值有了新的思考。

 

    下午的活动是优质课展示,第一堂课是黄厚江老师的《背影》。黄厚江老师是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国标本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主要编写者,国标本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组核心成员。他倡导的“本色语文”和“语文共生教学”在全国具有广泛的影响。这次执教的《背影》,真是他语文教学理论和鲜明教学风格的完美呈现。黄老师“本色语文”核心主张是: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语文教育的任务有很多,在黄老师看来,最基本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热爱母语的感情,激发孩子学习母语的动力。《背影》最“本色”的就是情感,就是父子之情给读者的感动。黄老师的课堂就是从学生的感动之情出发的,尊重学生原生的体验也是语文课“本色”的体现。在此基础上,黄老师呈现了他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典的“树式共生课堂结构”。 “树式共生课堂结构”简单概括就是:“一个点,一条线,多层次,求共生。”用一个比喻说明,就是精选一粒种子,长成一根主干,伸开几根分枝,萌生片片绿叶。《背影》教学中,“背影”就是点,老师先让学生找是什么样的背影,阅读相关文段,接下来的“线”,就是背影怎么会展现感动。老师用课文里面的配图让学生反思与文字是否形成全对应,在学生品味到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吃力窘状后,思考文中什么词最能表达父爱,黄老师跳出了一般教学抓“吃力”描写的细节,如学生很多勾画的“蹒跚”“努力”“攀”“倾”,而是从“不容易”入手解读父爱,实在是高妙。“多层次”最明确的表现就是“知人论世”环节,老师带学生走进“背影”的背景,探感动之因,课文的广度、深度和厚度一下就打开了。而且,黄老师的背景,很有心地用编年的方式,简洁叙述,学生在理解父子的鸿沟、距离之后再读“背影”,得到的感动与之前的感动相比有了很大情感提升。在学生已经很受感动时,黄老师抛出的最后一个问题,“这是一个什么背影,如果父亲转过来,会是什么眼神”,简直是神来之问,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中,不仅理解了朱自清突破常规不以神情写人的妙处,更能体味朱自清历十余年才懂父亲的深沉,也许初一的孩子还不能把这种深沉完全体味,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一天,他们终会理解“有一种父爱叫《背影》”的深刻,经典的价值在当下、在未来,丰富充沛。在听课过程中,作为执教过《背影》的老师,作为子女,我好几次被黄老师打动,这样“走心”的语文课,真的是“美不胜收”。

 

    第二节课是熊芳芳老师的《〈西游记〉导读》。熊芳芳老师是“生命语文””首倡者,多家杂志封面人物,曾获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第一名。她的这堂课,也对教师如何处理名著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大多数老师都觉得名著导读不好教,名著篇幅长,如何短小中见精?名著导读,重在导,要导出学生的兴趣,更要读出学生的情感。《西游记》导读难处理,还在于它的影视作品多,电视剧太成功,很多情节学生熟悉,如何在老师导读后学生愿意亲近文本,的确不易。熊芳芳先从“西边有经”片段入手,让学生认识到唐僧信念的坚贞为他赢得帮助,然后引出徒弟,在学生不能准确说出师徒四人加上白龙马的前尘后事时,适时提点学生要精读名著。但这堂课真正重心是唐僧,接下来熊老师通过对历史上的玄奘的介绍,引发学生思考《西游记》最动人的其实是取经途中师徒之间“情”的互动互染。通过对比历史上玄奘的信念坚贞和书中唐僧多次的怯懦惜命,还有《大圣归来》动画中唐僧的形象,老师试图引导学生思考主人公形象从失落到回归背后透视出的二次创作的问题,这已经上升到叙事学范畴了。虽然没有枯燥的理论,但是老师却一步步推动学生去读,去细读,去形成有质量的分析鉴赏,真是举重若轻,切口虽小,却意义深重,老师用自己的思考,切入学生的角度,让学生领会阅读名著的意义和乐趣,这样的设计足见执教者平时的阅读功底和教学经验,值得学习。

 

最后一节课是周丽蓉老师执教的《荷塘月色》。周丽蓉老师是云南省语文特级教师,昆明市首席高级教师,“周丽蓉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这堂课伊始,周老师让学生阅读课文前两句话,追问学生缘何要读?通过引导学生明白这两句对文章的引导提示作用后,周老师向学生介绍了阅读散文,尤其是写景状物散文时常用的两种方法:“心动景随”和“情迁景易”。每一种方法,老师都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从具体描写的景物,景物的特点去观照作者的心绪、情感,引导学生重视“心”“情”对写作内容的引领作用,提示学生注意意境和意境转换时的语言提示。通过这堂课的范例,周老师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阅读写景状物散文,要特别留意:1.思在景中,情在物里;2.境在心中,人在文里;3.细品意境,诗意盎然。周老师高屋建瓴的方法指导,不拘泥于单篇章的阅读方式,给予我很多阅读教学启示,在今后的“群文阅读”中可以借鉴。

 

    活动圆满结束,感觉充实饱满。新的课改即将来临,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一线教师面临更大挑战。知不足是学习和精进的原动力,但是有专家名师引领,突破闭门造车的封固,更能成为不断努力的持续动力。从早到晚参会的辛苦,在有所得有所获时竟化为甘之如饴。感谢学校,感谢廖支新老师提供的这么好的受教机会,躬逢盛会,幸何如之,只能砥砺前行,不负从教初心!

撰稿: 语文组“廖支新名师工作室” 牛莹
审核: 校办 鲍学良
编辑推送: 信息中心 刘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