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快讯

看生命大爆发 解地球演化史——记李继宏课题组研学活动(三)

发布时间:
2021-05-28 17:43:00
阅读量:
分享:

5月23日,在李继宏老师与澄江化石博物馆方面的联系安排下,云南师大附中李继宏课题组走进帽天山,开启了以“看生命大爆发,解地球演化史”为主题的研学实践活动。

一、研学基地介绍——云南澄江帽天山

帽天山,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城东边6公里处。距昆明市56公里,距玉溪市87公里,因化石而闻名,所谓地球生命的“寒武纪大爆发”指的就是这里。这里埋藏着距今5.41亿年的帽天山化石群,该动物化石群再现了距今5.41亿年前海洋生物的真实面貌,为揭示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的奥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证据。帽天山化石带,呈带状蜿蜒分布,这条分布带长20公里,宽4.5公里,埋藏深度在50米以上。

1984年7月1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侯先光在澄江县帽天山发现了“纳罗虫”化石,向人类揭示沉睡了5.3亿年的寒武纪早期世界。古生物学界在澄江共发现180多种动物,其中80%都是前所未知的新种,还有20多种痕迹化石和粪便化石。几乎现生动物的所有门类,都能在澄江化石群里找到它们的远祖代表。此外,还发现了多种过去曾大量存在现已灭绝的动物“新”种,由于已超出现有动物分类体系,只能以发掘地名来命名,如抚仙湖虫、帽天山虫、云南虫、昆明虫和跨马虫等。因此澄江生物群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古生物门类最多的区域。

2011年1月14日,“澄江动物化石群”以“澄江化石地”为最终定名,2012年澄江化石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第一个化石类世界遗产,填补了中国化石自然遗产的空白。

IMG_256

二、研学成果总结

本次参观的是新建的澄江化石博物馆,馆内共三层,一楼为与“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相关的展馆,二楼是与“地球生物大演化”相关的展馆,三楼拥有由国外友人肯尼斯·贝林先生捐赠的200余件现生动物的珍贵标本,因此命名为贝林厅。博物馆的整体设计,以寒武纪化石一个点,试图全面诠释生命大爆发、大演化,以及生物多样性等地球生命故事,以开端、过程和结果为架构,铺开了一篇“讲述宏大地球生命演化故事”的大文章。

澄江研学2

步入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一楼大厅,最先被“镇住”的是一堵巨大的化石墙。它既是展品,又是埋藏澄江化石的真实地层,以地层为“书页”,化石为“文字”,成为了“无字天书”。

随后进入一条多媒体“海底隧道”,OLED柔性有机屏构成的“海洋”中,寒武纪的两百多个物种“复活”,有底栖的海绵、海葵等原始生命,还有昆明鱼、水母和寒武纪时期的顶级掠食者奇虾等。澄江动物群主要由多门类软躯体动物化石组成,却很罕见地保存了下来。这至少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第一个是快速埋藏,生物体死亡后必须被快速掩埋起来才有可能保存软躯体;其次是必须有可以抑制生物降解腐烂的环境。而澄江生物群的化石几乎全都保存在快速沉积的泥岩中,科学家发现当时的海底是间歇性缺氧环境,满足这两个基本条件。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在5亿多年前寒武纪的汪洋大海中,现生动物的祖先们在这里自由游弋、繁衍生息,在毫无预知的情况下,一场灾难定格下一切。偶然与必然的奇妙结合,让我们在亿万年后得以了解、剖析澄江古生物群的前世今生。

1984年7月1日,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侯先光,在帽天山西坡发现了一块长尾纳罗虫化石。一锤下去,石破天惊!敲开了一扇洞察寒武纪早期生命之门。这一场景也被复原在“大爆发”馆中。

进入二楼“大演化”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块正在播放“地球生物演化历史模拟视频”的巨幕,在这个视频中,长达40多亿年的地球演化史被缩减到不足10分钟。

图片 11

图片 9

澄江生物群中,不得不提昆明鱼。它世界上发现最早的脊椎动物,其身体器官基础结构,如头脑、脊椎和心脏等在昆明鱼中已经出现了,启动了迈向未来智慧人类漫长进化历程的第一步,从而证明了人类基础器官的由来。

从前寒武纪时期出现的单细胞生物,到寒武纪大量无脊椎动物的爆发,再进一步向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这些复杂生物演变,地球生物演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地球上生生不息,但每一个历史时代的更迭,都伴随着旧物种的灭绝和新物种的出现。

在贝林厅中,我们看到了现代物种的多样性,同时也看到了大量现代生态问题的图片。人类目前存在于地球上的时间,在整个地质历史中只是短短的一瞬间。自然灾害难以避免,但保护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能够做到的。地球因为有生命的存在,成为浩瀚宇宙中一颗特殊的星球,因此我们要更加敬畏生命,保护地球。

澄江研学

图文供稿:赵宇  李四仙

审稿:校办

推送:信息中心